许泽派和老伴黄右相互照顾,安享晚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诗经》里最容易打动人、最让人憧憬的诗句之一。德化县水口镇八逞村的92岁老人许泽派和90岁的老伴黄右,已携手走过78个年头。他们的经历,正在诠释着这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年少多坎坷 他们早早结婚走到一起
许泽派老人生于1927年,老伴黄右生于1929年。因少年时坎坷的生活,他们早早地走到了一起。
黄右的娘家在水口镇湖坂村,她母亲是被土匪绑架再卖到湖坂村的,父亲则是一名从南埕、水口一带溪中驾放竹排运载货物的水工。黄右七八岁时,就要帮父亲搬运货物到竹排上。她清晰地记得,自己8岁那年的一天,天降大雨溪水暴涨,一家人冒雨将竹排上的货物搬上岸。母亲扛着一麻袋货物准备上岸时,突然脚底一滑跌落溪中,瞬间被奔腾的洪水吞没。父亲急忙用竹竿去捞,却来不及了。
为此,一家人悲痛至极,父亲更是大病了一场,再也不能放竹排谋生。家中一贫如洗,生活愈加艰难。黄右12周岁那年,父亲托媒婆介绍,把她嫁到许泽派家中。
许泽派少年时,家境也不好。他9岁丧父,靠母亲辛苦把他养大。与黄右结婚那年,许泽派只有14周岁。
夫妻像兄妹 生下三儿六女
“坐在花轿里,我的心里又慌又怕,也不知会遇到怎样的人?” 黄右说,洞房花烛夜,她又羞又怕,没敢瞧新郎一眼,自己紧贴着喜床最内侧想着心事,一夜没合眼。年少的许泽派胆子小,也不敢看新娘子,整夜靠在床沿外边睡。
“好长时间,我和黄右都不讲话,有事就用手比划。”回忆起当年的婚事,许泽派至今还有点不好意思。“我把他看成哥哥!虽然我俩没说话,但白天他牵着牛在前头走,我会扛把锄头跟在他后面。”那个时候,这对少年夫妻,更像是一对兄妹。
婚后数年,许泽派和黄右有了爱情的结晶,三个儿子和六个女儿陆续出生,这也给家里带来极大的压力。
患难共打拼 一家人不再挨饿
“一家12口人围着饭桌转,每餐只有一斤二两的米下锅。黄右疼爱我,总是先给我捞一碗刚煮熟的米饭,其他人喝的粥汤稀得能照见人影,生活挺艰难的!”许泽派说,村里地处高山,土地贫瘠,家里田地又太少,靠租田收粮食难以维持基本的家庭生活。于是,他到南埕镇去拜师学艺,学会了打铁的手艺。回来后,他们夫妻俩开起了打铁铺。
农闲时,他们夫妻会点燃炉子,帮乡亲们打点农具铁件。许泽派一手用铁夹子操控铁块,另一手拿小锤敲击。黄右则按照丈夫的指示,抡起大锤打铁。这座农家院子里传出的“叮叮当当”打铁声,成为夫妻两人独特的交流方式。
“打一把锄头的工钱是两斤大米,锤一根岸刀也能换一斤多的大米。”黄右说,除了种田的收成,他们还有打铁的额外收入,一家人总算不再挨饿。
相携78载 安享幸福晚年
“黄右是个勤俭持家的好女子!”交谈间,许泽派向我们提起了一段往事。大约是1960年初,黄右听说南埕的白马埕开公路,有几十个民工住在她小姑家,料想有人肯定有粪便,她就与小姑联系,希望过去挑粪便当肥料。在那半年的时间里,黄右每天清晨都翻山越岭来回走上数十里路,从民工的驻地处,挑回一担满满的粪便,回来倒在庄稼地里。
谈起往事,许泽派眼眶泛红。他说,这一生最想感谢的就是妻子。“不仅支持我,对家庭也是无私地付出!”许泽派说。
听着丈夫的话,黄右微笑着说,丈夫对她也很好,自打嫁进许家门,她从来没有被打骂过。有时自己有不顺心的事,也会发点小脾气,但丈夫总是让着她。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经是午饭时间。黄右端出饭菜,坐在老伴身旁,拿起筷子自然地帮老伴夹菜。“他人善良,对长辈孝顺得很。”黄右说,正是丈夫的言传身教,孩子们也都很孝顺。
如今,许泽派和黄右家已是四代同堂,最大的重孙今年20岁,他们希望能早日抱上第五代的曾孙。“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让我们能赶上这么好的新时代!”对于当下的晚年生活,许泽派夫妇很知足。(记者 陈明华 通讯员 郑光前 文/图)
责任编辑: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
泉州孕妇临产恰逢晚高峰! 滴滴司机、惠安交2019-11-1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