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泉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建设成绩斐然。

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加快

新中国成立前,泉州的基础设施相当落后。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固定资产投资显著增加。1953年—198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1%,增幅比全国年均高1.4个百分点,建成了一批交通设施和工业化必需的基础产业项目,保障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中向好,开启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13年—201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4%。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4.2%,增速较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2%,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31.9%,对其增长贡献率为65.3%,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个百分点。

泉州高度重视工业投资建设。1952年—2017年,全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4.0%;2018年同比增长33.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9个百分点,传统、高新、重化产业产值比例为59∶16∶25。全市已形成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鞋业、水暖、食品饮料等产业链。

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一直是泉州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改革开放后,固定资产投资为全市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从固定资本形成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固定资本形成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15.0%左右,2000年达到34.0%。进入新世纪后,整体保持一路上扬。2017年,全市资本形成率55.9%,比2000年提高21.9个百分点。

从2003年至今,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其增速连续15年超过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速。2003年—2017年,泉州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2%,比地区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高7.3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也从2003年22.9%提高到2017年的54.6%,提高了31.7个百分点。

交通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相继建成一批对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交通项目。

1952年—2017年,全市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5.7%,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一批高速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一座座跨江跨海大桥投入使用,将泉州各大城市组团逐步聚拢。泉州港已建成5个港区,89个泊位,其中万吨级以上12个。泉州晋江国际机场开通包括香港、菲律宾马尼拉航线在内的几十条航线。

2018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由新中国成立时的218公里,增加到17696公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540.41亿元,增长7.7%,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完善设施增强城市功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泉州加快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相继建成一大批涉及供水、燃气、公共交通、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公园绿地等项目,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大大增强。1952年—2017年,全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年均增长22.7%。

1949年至2018年,泉州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环湾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市区建成区面积达154.5平方公里,新增园林绿地241.8公顷,总绿地面积达9107.8公顷,绿化覆盖面积9763.2公顷,绿化覆盖率为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4.6平方米。

教育卫生水平显著提高

1952年—2017年,全市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15.9%,人民群众卫生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百姓的教育医疗状况得到极大改善。截至去年年末,全市拥有高等院校18所,其中本科高校6所,独立学院1所,高职高专12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35所(含技工学校3所),普通高中117所,普通初中213所,小学1338所,幼儿园1541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75%。

福建省泉州第一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分别在城东片区和东海片区建设分院区,泉州医高专附属人民医院二期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泉州儿童医院,泉州妇产医院,泉州正骨医院、泉州老年医院等各项专科医院也拔地而起,医疗服务总体满意度居全省前列。(记者蔡紫旻 通讯员黄银杏 林晓蓉)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第三届振兴杯武夷岩茶大赛奖项揭晓 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