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闽南网12月12日讯(闽南网记者 陈玉玲 通讯员 黄必应)早在宋元时期,泉州就以“刺桐”而闻名于世,是宋元中国杰出的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窗口,世界海洋商贸引擎型港口杰出典范。这段辉煌历史,留下了众多建筑、遗址,甚至世所罕见的历史遗存。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文物局、泉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正式拉开序幕,来自全国文博系统、考古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在泉州共话考古、古城保护发展,共商文化遗产传承。

据悉,本次研讨会旨在加强泉州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研究,总结、展示南外宗正司遗址、市舶司遗址等近年来古城考古工作成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当天上午,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张永宁,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丝绸之路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安家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前副主席、中国文物学会世界遗产研究会主任委员郭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施劲松,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山西大学副校长、中国考古学会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杭侃,福建省文物局副局长谢平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真平主持。

在开幕式上,张永宁代表泉州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他表示,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被习近平总书记喻为“记载古丝绸之路历史的活化石”。泉州作为宋元时期的东方第一大港,曾经与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融荟萃、和谐共生,现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和34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44处,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这一申遗项目的价值主题,展示了10到14世纪中国完备的海洋贸易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体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态度。

张永宁说,泉州历届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群众,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始终保持敬畏之心,担当好历史文化保护的政治责任,全力以赴推进申遗工作,做好保护管理、合理利用、价值宣传、文物安全等工作,把6.41平方公里的古城列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努力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给予更多专业指导,帮助我们更好的认知古城、保护古城,充分挖掘泉州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共同守护好活态的古城,世界的名城,让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自去年以来,为配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遗工作,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组织协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福建博物院到泉州开展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申遗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实证物证。谢平认为,此次泉州城考古学术研讨会,规格高、专业性强,提交论文涉及内容广泛,从不同的视角梳理泉州城的历史文化,将更好阐释泉州城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真正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让人们认知泉州古城,尽而提升泉州在国际国内业界的影响力。

“史载泉州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施劲松说,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都具有世界性。

他还表示,泉州不仅仅只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位于古老的西航路和东海航线的交汇处,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与近百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除与东亚日本、朝鲜半岛的交往外,最西可达红海、波斯湾沿岸地区和东非海岸。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遗址、窑址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古迹遗址,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泉州的城市考古就是要揭露展示这些遗存。

闽南网记者了解到,本次研讨会共收集各专家学者提交论文三十余篇,内容涵盖泉州城考古各个研究领域。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作题为《泉为大邦:有关泉州城的读书札记》、《关于泉州城市考古的几点思考》主旨发言,以及《泉州城的相地选址和重要建筑朝向与泉州南外宗正司、市舶司遗址的考古发掘》、《安溪青阳冶铁遗址》、《2020年德化尾林、内坂窑考古发掘收获》的考古发掘成果汇报。分别围绕“城—墓—陶瓷—摩崖石刻”、“泉州城规划、遗产保护、泉州港、海洋贸易”、“宋宗正司与宋元市舶司”和“泉州地区墓葬、建筑、碑刻、瓷器相关研究”四个议题,专家们还将进行发言讨论。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党报记者八闽行 | 创新驱动,世遗之城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