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泉州市18个科研平台累计服务企业近5000家

近年来,面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经济发展需求,泉州市着力解决科研创新资源匮乏、创新能力薄弱等短板,积极对接国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央企等,先后引进共建18家大院大所,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极核”。

18家大院大所中,从合作主体看,可分为中科系、大学系、军工系、企业系,其中与科研院所合作3家,与知名高校合作8家,与军工企业合作2家,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3家,与社会团体组织合作2家;从专业领域和产业指向看,突出为产业科技创新“量身定制”,已覆盖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新材料、陶瓷建材、生态环保等“新”“老”产业领域。

这些科研平台犹如“梧桐树”,为泉州引来四方“凤凰”,并承担着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重大创新产品的研发攻关任务。来自市科技局的统计数据,18家大院大所累计引进各类人员800余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59项,获授权专利632项。

大院大所服务成为泉州本土企业的创新“专业队”,有效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据统计,18家大院大所已累计服务企业近5000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645项,获横向技术服务收入1.49亿多元。随着高质量发展进入深水区,这一数据持续“走强”:今年上半年,这些科研平台已服务企业735家,与企业合作研发及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8项,资金收入超1.1亿元;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78项,同比增长达200%,技术合同成交金额2709.62万元,同比增长达159.48%。

党员看变化——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党支部书记冯少平:

聚力智能制造研发为传统产业赋能

为140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承担各级财政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200余项;建立1个国家级平台,获批福建省智能装备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省级院士工作站等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完成的部分样机或生产线在50余家企业得到实际应用和试生产……谈起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这些年取得的成就,党支部书记冯少平如数家珍。

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是泉州市人民政府与华中科技大学合作共建,于2014年11月20日成立的泉州市重点建设科研平台。“这些年我们加大了智能制造技术的自主研发力度,为泉州庞大的制造业赋能。”冯少平介绍,研究院主持开发了30余种专用数控系统,广泛应用于泉州纺织鞋服、水暖卫浴、石材加工、机械装备等多个传统制造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334件,授权知识产权272项。

不仅如此,得益于泉州人才“港湾计划”的实施,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还打造了一支精良的科研人才队伍。目前,研究院100余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达90%,硕士以上及中高级职称占比52%,博士学位占比20%。“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未来我们将立足泉州实体经济转型的需求,从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入手,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力度。”冯少平说。

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王文琪:

国家级试点联盟推动鞋产业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而产业链协同创新成为泉州近年来的重要抓手。对此,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鞋革晋江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2017年,中鞋革晋江院整合科研平台、高校、企业发起成立制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19年7月,经过多年努力,该联盟获批成为福建省首个国家级试点联盟。

“一个企业遇到一个技术难点,问题原因可能是难以查找的,有可能来自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实际使用等各个环节。而联盟可以整合各成员单位的人才、技术、生产等优势,协同攻克问题。”中鞋革晋江院党支部书记王文琪告诉记者,目前联盟共有成员单位49家,其中包括7家高校、3家科研院所和39家制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我们成立了80多人的专家库,这几年遍访制鞋企业收集产业技术需求,目前立项的联合研发项目有9项,其中2项实现产业化推广,联盟还开放共享仪器1000多台(套)。”王文琪说。

中鞋革晋江院成立于2013年8月,由晋江市政府引进中国皮革制鞋研究院与晋江市鞋业上下游7家优势民企共同出资组建,是“研究院+公司”模式带动传统产业转型的一次尝试。“现在泉州的鞋服企业再也不用跑到北京去寻求技术服务了。”王文琪介绍,中鞋革晋江院已建成覆盖鞋类弹性研究、功能性研究、3D设计、数字化制造、标准检测、产业化应用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的7个创新中心,拥有科研仪器300多台(套),具备纺织鞋服7大类96个产品244个参数的第三方检测能力,仅去年就为52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泉州晚报记者 王树帆)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