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2021,泉州璀璨夺目的一年。

7月,“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泉州成为中国唯一拥有三大类文化遗产的城市;8月,泉州恢复全国文明城市资格。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城泉州,触手可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站在时代前沿,引领风气之先,精神文明建设才能发挥更大威力”。

站在时代前沿,泉州接续再出发、接力再奋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工作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全程创建,努力创建信仰坚定、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人民满意的全国文明城市,再写泉州文明优异新“答卷”。

长效机制推动 改变细微之处

一直以来,文明创建都是泉州各项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在泉州这片神奇、优渥的土地上,不断酝酿、生发。即便成功创建,这样的实践和行动,仍在绵延发力。

这几年来,市区数十个农贸市场、马路市场脱胎换骨,告别脏乱差。新门市场经营面积4000多平方米、商户400多户,除了服务周边居民,还是各大餐馆、商家的货源地。今年以来,为彻底改变市场面貌,缓解停车难题,海滨街道因地制宜,将市场前的临时“小市场”改造成停车场。拆大棚、增栏杆、设标识牌、划停车线……400多平方米空地顺利腾出,“摇身一变”成了可容纳100多个位置的非机动车停车场。

市场改造只是起点,后续管理提升更见真章。市场将与城管办联动协作,建立长效机制,抓实抓细管理,聘请专职人员,增派城管队员联合督导,引导车辆统一朝向、有序停放。

参与过多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李恭生,现在正“转战”市区东海街道滨城社区三金农贸市场,这个脱胎于路边的市场,建设后已于日前试营业。曾经这一带摆摊占道、卫生的问题逐步消失,新、靓、美触手可及。

人间烟火味,最抚凡人心。农贸市场“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民生的小细节,更为精细化、科学化的城市管理措施,使得泉州“不起眼”的细微处一步步蝶变。

集合全面力量 巩固创建成果

城市能否走向文明,关键看机制、日常管理能否持续,这也是巩固创建成果的关键。

清源街道地处中心市区较外围。今年以来,清源街道持续发力,“地毯式”摸排整改、专项攻坚,集中街道、社区、物业公司等力量,逐条街巷、逐个小区整治。这些,在丰泽“文明天气图”得到呈现。丰泽区“文明天气图”管理平台上,关于创建的,一有问题天气图上生成“乌云”,整改后转为“太阳”,逾期未改则“电闪雷鸣”。

实行“文明天气图”,一目了然地掌握文明创建的实时进度,实现“问题上报、通报下发、整改反馈、数据统计”动态全流程管理。平台正式运行以来,整改问题超过1万个,整改率超过98%。

泉州城南文化沉淀浓厚,历史人文景点荟萃,岁月洗礼中,留下不少古朴色彩。如何在守护古城“古”和维护城市“新”中齐头并进,临江街道开辟新路,探索出可持续发力的机制——搭建“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工作体系,压实42个网格责任,压实到古城每个角落,干部每天“上网在线”,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机制,常态、网格巡检“挑刺”。

在守护古城品质,提升文明程度上,其他城区和职能部门也持续发力不止,依托实际,凝聚起齐心协力抓创建的强大合力,建立机制、创新手段,寻找巩固创建成果的钥匙。

文明+美丽,是洛江区的契机点。洛江区把常态化开展专项治理作为系统提升的重要抓手,建立全过程负责制,推进实现“创文明城市、建美丽洛江”目标。

细节往往决定着成败。现在的泉港区已然吹响冲锋号,“细看”环境卫生、“细查”基础设施、“细评”公共秩序、“细挑”窗口服务,致力解决积难顽疾。

文明、规范的停车秩序,遵规、守法的行车方式,给群众出行带来安全舒适体验的同时,也体现文明水平。作为城市交通的指挥者,泉州交警部门推陈出新,加强停车秩序管理,加大交通违法查处力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泉州城管部门从数字化城市管理、校园周边环境整治、占道经营、共享单车、道路破损、环卫保洁等城市建设、日常管理方面,细化分工,做好长效巩固提升。

市民积极参与 文明“底气”依托

12月16日,泉州真武庙广场,见证泉州志愿服务开启新篇章。

当天,泉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31个成员单位,以及社会志愿服务团队,共300多名志愿者,开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小黄人骑行队伍“骑行宣传”、交通路口文明引导等志愿服务。

在这场“文明创城·志愿同行”——泉州市持续深化“我为社会做好事”主题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市创城办宣布,成立于2009年的泉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进行调整,充实更多单位和机构,同时,《泉州市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办事机构工作规则》正式实施。

持续不断的志愿服务,传播社会新风,传递城市温度,成为泉州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今年以来,泉州以“文明创城·志愿同行”“我为社会做好事”等主题为牵引,组织超过7500场次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6000多个团队、超过150万人次志愿者和市民参与。志愿服务与运动休闲一样,成为泉州人的日常。

几天前,2021年福建省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评选结果公布,泉州选送的志愿服务项目有24项获奖,其中,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6项、优秀项目11项。泉州缤纷多彩且层出不穷的志愿服务项目,为这样的耀眼成绩提供了滋养。

不久前,2021版《泉州市民文明手册》通行本和电子版同时上线。手册涵盖文明仪式知识、文明健康、志愿服务、创城知识等内容,通俗易懂。“每个人爱护环境、遵守秩序,就是为城市文明添砖加瓦。”第一时间拿到手册的市民张赞荣说,手册将成为自己的日常行为指南。

“普通市民热情参与主动融入,146万名注册志愿者的雄厚基础,为文明城市创建提供连绵不绝的动力。”市委文明办志愿服务指导科科长王荣锋说。

持续建机制  续写好“答卷”

1995年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以来,泉州干部群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三度荣膺全国文明城市。如今的泉州,市容优美、街巷干净、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管理有序、市民友好,文明、幸福的因子融入城市肌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文明创建是一场永远没有终点的征程。高标准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既是建设21世纪“海丝名城”的题中之义,也是全市人民群众的共同期望。

勇于拼搏、敢于胜利,是镌刻在泉州城市“骨子”里的基因。泉州提出,集合广大干部群众力量,拿出志在必得的信心决心,齐心协力、全力以赴,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采取更加精准有力的措施,逐项对照测评体系,补短板、强弱项、建机制,认真细致答好每一道“考题”,建设更高品质、更高水平的文明之城。

为打好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开局之战,泉州是这么做的:

在文明创建筹划上,盯紧“早”,早做统筹研究部署。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纲挂帅、亲力亲为;今年以来,市创城指挥部召开39场次专题会议;坚持“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机制,推动问题早发现、短板早分析、弱项早提升、痛点早解决;市委文明办强化统筹前瞻责任,积极主动担当,牵头组织与4个区、9个职能组工作会商196场次。

在文明创建拓深上,精准“改”,深化整治提升。启动交通乱象、流动摊贩规范管理、道路基础设施、乡镇(城乡接合部)环境秩序整治。同时,深化老旧社区改造、农贸市场改造、道路破损修补、背街小巷提升改造、机动车停车位扩容等五大行动。推进“蜘蛛网”、流动摊贩、清脏污、门前三包、高噪音等5个专项治理,下大力气解决五类问题(公共环境卫生、公共环境秩序、公共基础设施、公益广告、公民文明素质)、六大领域(农贸市场、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城中村、城乡接合部、主次干道及交通路口)等重难点。

在文明创建机制上,着眼“常”,推动长效常态。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立法,出台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机动车停车管理等地方法规。制定《泉州市2021—2023年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文明城市创建考评办法》,采取交办清单、限时整改、复核销号等方式推动问题整改。

在文明创建落实上,立足“严”,强化问效问责。实行“四挂钩”,创建与部门工作挂钩、与文明奖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效能督查问责挂钩。落实“月测评、暗访、约谈、通报、会商”等9项常态化机制。组成派驻工作组和效能督查小组,通报批评、效能问责履职不力责任单位和干部。

《泉州市2021—2023年深化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规划》,勾勒了拓展深化文明创建的方向——坚守道路之正的信仰之城,筑牢精神之魂的首善之城,立足民生之本的幸福之城,掌握标准之尺的善治之城,锤炼精细之功的精致之城,培育文化之美的魅力之城,拓展覆盖之面的共享之城,把准问题之脉的担当之城,把握用力之度的智慧之城,保持常态之势的坚韧之城。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站在新起点,泉州将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在续写新时代泉州文明优异答卷的未来征程上,阔步前行。(泉州晚报记者 廖培煌 通讯员 卢远远)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今日起寒潮大举南下 多地气温或创新低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