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推开窗户迎接湛蓝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气;傍晚,约上三五好友到村里的坚公文化园散步、看球赛……家住晋江市永和镇西坑村的林英文享受着悠闲的退休生活。“石材产业退出了,空气和环境越来越好,住在这里很舒心。”林英文点赞道。
2012年以来,随着晋江市建筑饰面石材行业的整体退出,永和人告别了旧“石”代,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对永和来说,是爬坡过坎、产业转型的十年,也是生态蝶变、大有作为的十年。
曾经,石材产业在永和造就辉煌,然而,石材开发所产生的石渣石粉也给当地群众带来了苦头。“在石材产业繁盛时期,石粉尘到处都是,家家户户只得关紧窗户。”林英文回忆道。
痛定思痛,2012年7月,永和镇党委政府决定对全镇建筑饰面石材产业限期退转。
“石材产业的整体退出,对企业来说,无疑是艰难的,但这也是发展的必然。”林英文曾在永和石材公会任职,对于这场“变革”,他深有感触。
“一些原来的石材企业主或外出发展,或转战其他领域,有盛有衰,但无论怎样,守住青山绿水,才是真正拥有金山银山。我们也期盼更多原石材企业完成转型,在发展‘绿色产业’中重新崛起,继续为永和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林英文说道。
生态得到保护,群众生活也收获了实惠。
每天夜幕降临,在西坑村坚公文化园,篮球赛、广场舞在不同的场地上轮番上演,加油声、掌声、笑声此起彼伏,本村及周边村的厝边相聚于此,放松、运动,乐享健康生活。
坚公文化园是目前永和镇南片区的一个大型文化广场。很难想象,它的前身是一片脏乱不堪的渣石场。“石材产业退出前,渣石场到处可见,这里就是其中一处,遍地堆放石材石渣,粉尘四处飞扬。”村民林先生介绍道。
石材产业整体退出,环境大整治跟进。村里将这块地作为提升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建成了坚公文化园。如今,这个文化园也成为海内外林氏宗亲举办交流活动及村里举办大型文体活动的重要场所。
紧挨着坚公文化园,还有一座建成待验收的西坑石窟生态公园。这是一处将废弃石窟进行“就地取材”而打造的生态公园,面积约28亩。公园内有岩石栈道、滨水景观,融入“闽南文化”元素,别具特色。
而在巴厝村,一座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生态公园——巴厝秘境公园在国庆假期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客人。
“过去,这里是禁止进入的危险石窟,出入口的铁门上锁多年。如今,这里成了公园,我们欢迎大家来观光。”国庆假期首日,就有客人到访巴厝秘境公园,村党支部书记林文川热情地进行推介。
俯瞰公园,蓝天、草地、碧水组成一幅清幽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态画卷,从山体间跃然而出;走进其中,沿着亲水楼台在深窟之上闲庭信步,令人心旷神怡。
“石材产业停了,留下了一个个‘大窟窿’,浅的40多米,深则80多米。以前,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用隔离网或铁门把石窟隔离起来。”林文川说,现在,通过改造升级、生态修复,这些沉睡多年的石窟获得了重生。
据了解,十年来,永和镇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先后对十多个石窟进行生态修复,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名片。巴厝秘境公园和西坑石窟生态公园的建成,就是永和镇对废弃石窟进行因地制宜改造的“力作”,是推进生态修复的重要实践,在晋江属首创。
此外,永和还建成了玉湖村蔡贤典石窟公园、后埔村灵秀山农家乐。同时,还在多处废弃石窟旧址进行迹地绿化、复垦复绿,新增绿化近千亩,并建成多个高标准农田。
除了“退”,在“转”方面,永和镇也下足功夫。为指导石材企业进行产业转型,永和镇成立工作组,主动对接有关部门,让相关政策更快落地,支持企业走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之路。其中,华宝石业公司通过专注研发纯无机人造石,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新型绿色建材研发、制造、营销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
“生态治理大有可为,我们也将全力以赴,让环境治理和产业发展相协调、双收益。”永和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永和将继续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擦亮生态底色,把生态治理转化为特色产业,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既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也做大金山银山“价值”,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晋江经济报记者 王诗伟)
责任编辑:唐秀敏
-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
十年发展绘胜景 乡村振兴谱新篇2022-10-0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