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今年是泉州中山路辟建一百周年。中山路是20世纪20年代泉州一个极其重要的建设工程,亦是泉州近现代城市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昨日,记者联系到鲤XIANG助力官、泉州府主理人黄跃昆,他和插画师阿钟一同为中山路设计了形象标识LOGO,该标识以绿色为主色调,融合了钟楼、骑楼建筑、闽南古厝燕尾脊、刺桐花等元素,展现了中山路深厚的历史韵味,彰显了城市文化实力。

热爱泉州文化 一天画出草图

谈及创作中山路形象标识LOGO的过程,黄跃昆拿出随身带的平板电脑,找出当时创作的一些草图。“一开始我们受鲤城区政府委托为中山路设计形象标识LOGO,图形下方的文字事先确定——‘百年中山路·千年刺桐城’,当看到这10个字的时候,我和阿钟马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很快就定下来想选用的闽南文化元素。”他指着草图中一个个简笔线条勾勒出的形象标识说,钟楼是中山路的地标性建筑,而且它很像站立的“1”,于是首先确定了钟楼元素,接下来是最具特色的骑楼建筑及闽南古厝燕尾脊,考虑到千年前留从效在泉州遍植“刺桐”,于是选取了刺桐花与千年刺桐城呼应。

“确定几种主要设计元素后,我们花费一天时间就画出了设计草图。”黄跃昆告诉记者,经过后期细化和思考,最终确定了如今以绿色为底色的中山路形象标识LOGO,“人和城市是有感情,我是泉州人,阿钟是福州人,出于对泉州文化的喜爱,5年前他来到泉州工作生活,这些年数不清多少次,我和他从中山路穿行而过,感受着它的繁华和厚重,当需要为它设计形象标识时,我们脑海里很快就浮现出了相应的画面和创意。”

在黄跃昆眼中,中山路就像一条璀璨的珍珠项链,串起古城的重要文物史迹,走在这里就像翻阅一本厚重的书籍。贯穿古城南北的中山路,串起朝天门、泉山门、德济门等城门遗址或旧址;汇集宋代以来各个时期的珍贵建筑,罗马式钟楼、大上海理发店、原为施琅后花园所在地的基督教堂、花桥慈济宫、秀才读书的泮宫……它早已成为泉州独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承载了泉州的商脉、文脉,特别是骑楼建筑,更体现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体现了泉州人拼搏奋斗、爱国爱乡和包容开放的精神,是古城人民和海外侨亲记忆乡愁之所系。

多次启动保护整治 保护好泉州“地标”

中山路藏着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山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是泉州最早开发的街道和区域之一,早在宋元时期它就是泉州最热闹的街区。20世纪20年代初,为改善泉州古城交通落后的局面,泉州拆城辟路,由知名华侨投资改造建成独具南洋风格的南北大街,后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路”。作为泉州老城区第一条拓宽的马路,中山路这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保护,让老城区“十字形城市框架”得以完好保存。

自建成以来,中山路一直是泉州人气最足的商圈。20世纪50年代初,泉州市百货公司成立,带动了百货商场商圈的崛起。彼时,泉州名气大、上规模的百货业、图书文具业、照相业、甘味业、药业、金融业、制花业、电影业大多汇集在这条街上。黄同益绸缎纱庄、上海宝华鞋行、林万昌籍铺、南华泰洋货、广隆昌绸庄、董宝发华伦、健生新药房、上海大华书店、罗克照相馆、西方国工艺铺、大上海理发室……这些留存下来的“老字号”旧匾额,见证了中山路的繁华商业史。

保护好中山路,就是保护泉州的“地标”。2000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决定,中山路保护整治工作正式启动。整治以保护为主、修旧如旧、继承特色、保持完整风貌、沿袭历史文脉为原则;2013年,泉州第二次启动中山路整治工作,重点保护原有立面及修缮骑楼天棚;2018年年初,首个泉州古城背街小巷“微改造”项目金鱼巷改造完成,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慕名前来“打卡”。同年底,作为古城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七个一”工程之一的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涉及建筑风貌、景观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夜景照明等方面,百年老街至此生机勃发。(泉州晚报记者 王丽虹)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