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石化、电子、机械,曾是鹭岛产业的三大支柱。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厦门选择“腾笼换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微电子与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服务、光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与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尽管是主动作为,当地仍感受到转型带来的阵痛。传统产业或转移或升级,“老三件”留下的空当急需新的产业迅速顶上,然而,新产业的培育,需经一定周期,效果方能显现。换句话说,转型与创新需时间成本,短期内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不过,转型的一时之“痛”,积蓄了能量,增强了动力,换来的是长远发展之“顺”。13日,省委省政府工作检查组来厦,当天下午,考察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2亿美元,正是腾出“笼子”后换来的“新鸟”。作为集成电路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它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厦门。事实上,除联芯项目,英科新创、电气硝子等一批龙头企业,也带领生物与新医药、平板显示等高新技术产业迅速成长。

因而,熬过转型之“苦”的厦门开始得到回报。去年,人均GDP折合1.45万美元,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9%,就是佐证。创新发展的动力十足,“味道”越来越甜。

一“苦”一“甜”之间,厦门加快发展的思路决策与实现路径愈发明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同时做强优势产业链群。

当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并非一劳永逸,对厦门而言,也有尚待完善的空间。

众所周知,企业是创新主体,从其自身出发,不创新或创新慢了,很有可能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与不断的洗牌中被淘汰出局。站在更高的层面看,企业能否发挥在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创新驱动战略的成败。

在厦门,一些企业依托清华海峡研究院、军民融合研究院等一批产学研合作的平台,正从“跟随者”向“同行者”转变,甚至成为“领跑者”。比如制药企业万泰沧海和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研制出世界顶尖的艾滋病毒第三代诊断试剂盒、全球第一个上市的戊型肝炎疫苗。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一些领域,科学研究与市场应用存在脱节现象,许多科研成果无法转移到产业部门,难以产业化。

瓶颈如何破解?还需政府、企业与研究部门密切协作,不仅要支持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更应理顺机制与链条,发挥创新的乘数效应,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福建日报记者 林世雄 潘抒捷)

责任编辑:周冬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平潭自贸片区十周年 | 十年促融 绘就涉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