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夫妇遇生活窘境不放弃 钻研锡雕技艺摘得大奖

郑天泗夫妇遇生活窘境不放弃,潜心钻研锡雕技艺十余年摘得大奖

锡雕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门独特工艺,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底蕴浓厚。明清时期,同安出现了“打锡巷”,打锡技艺也传到了台湾。然而,锡雕制作难度大,程序复杂,随着岁月的流逝,手艺逐渐失传。

10多年来,郑天泗和爱人庄亚新重拾传统锡雕技艺,潜心研究,在保持原来锡雕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让这一曾断层百年的同安锡雕“起死回生”。让我们来认识一下“银城十佳工匠”郑天泗。

潜心研究 生活陷入窘境

2007年,郑天泗和爱人庄亚新创立了新赐锡雕工作室。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人看到台湾锡雕大师陈万能创作的工艺作品,叹为观止。得知同安锡雕技艺流传到台湾并传承至今,郑天泗夫妇感慨万千:“原来名声在外的台湾锡雕技艺是从同安传过去的,应该让同安锡雕再现辉煌。”

为潜心研究、创作,郑天泗无暇顾及一家人原来赖以为生的小本生意,积蓄花光,生活陷入窘境。2010年,厦门佛事用品展举行之际,郑天泗和朋友合伙租了个展位,但3000元的参展费都掏不出来。丈母娘将仅有的7000元积蓄全部拿出来资助他。当时,还有孩子的幼儿园学费、水电费要交,解决了这些麻烦事,郑天泗手头仅剩一千来块。

“在佛事展参展了两天,一件作品都没卖出去。”郑天泗说。幸运的是,第三天,普光寺看中了郑天泗的鹤灯、莲花等锡雕作品。那天,郑天泗的销售额达八九千元,他激动得立即告知妻子这一喜讯,“生活终于有着落了”。

致力创新 让锡雕“复活”

让郑天泗感慨的是,栩栩如生的锡雕作品不受市场青睐,他的父亲、岳母都曾一度奉劝他们放弃锡雕,另谋出路。

“既然有机会学习到这门手艺,我们就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郑天泗开拓创新,将菩提、蜗牛、葡萄叶等形象融入创作中,耳目一新,也多了份意境。此后,同安锡雕作品在各种展会上“复活”,知名度逐渐打响。

可喜的是,2013年,同安传统锡雕技艺被纳入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郑天泗的锡雕作品《长寿瓶》更是摘取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富贵吉祥》获得“中华工艺优秀作品奖”银奖,《喜鹊登枝》在福建省非遗博览苑中展览。

郑天泗夫妇表示,从事锡雕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来钻研,锡雕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如果同安市民有兴趣学习锡雕,我们很愿意倾囊相授”。 

责任编辑:林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