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本好端端的家庭,却因为家庭成员突患重病、遭遇事故花光积蓄而债台高筑,因病致贫。对于这类家庭,有个名词叫“支出型贫困家庭”。近日,我市启动修订《厦门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其中一项任务就是要对新增这类家庭的认定。

该办法此次修订,一来因为它的有效期即将到来,二来因为出现了新情况。我市的目标是要扫除社会救助“盲区”,有力兜住民生底线。

【数据】

去年,我市提高低保对象保障水平,共发放低保金8575万元;加大医疗救助力度,累计救助24万多人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5269万元;临时救助6914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370万元。

进一步建立健全认定标准和程序

市民政局救灾和社会救助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厦门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2012年10月开始施行,如今5年的有效期就要到了,需要对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并增加对支出型贫困家庭的认定。支出型贫困家庭,有些是因为患病,有些是因为子女就学,有些则是因为突发事故。从厦门的情况看,因病占了大部分。去年开始,我市便将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成员首次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参照低保、低收入家庭认定程序审核审批。此次办法修订,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对这类家庭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此外,我市民政部门今年还将深入贯彻落实《厦门市困难群众精准帮扶工作实施意见》《厦门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全面清核认定特困人员,调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将城市“三无”人员、农村五保对象统一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适用范围,努力在政策目标、资金筹集、对象范围、供养标准等方面实现城乡一体,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我市社会救助事业实现“四个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社会救助事业实现“四个转变”。体系化上实现新转变,救助内容从单一生活救助迈向多样化的综合救助;制度化上实现新转变,先后出台7个社会救助法规政策文件,从临时性、随意式救助转向经常性、制度化救助;均等化上实现新转变,使城乡困难群众均享有社会救助;在规范化上实现新转变,救助对象核定制度更完善,认定更精确,管理更严格。

目前,我市已建起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为支撑,重点优抚对象帮扶、农村留守儿童及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8+N”困难群众帮扶救助体系。

【同步】

我市出台扶持政策

鼓励社会资本

举办养老机构

(记者 陈泥)来自财政部门的消息说,市财政局近日会同市民政局、市残联出台《关于扶持社会资本举办养老服务机构有关财政政策问题的通知》(厦财社〔2017〕4号),明确对我市社会资本举办为老年人提供住养、护理等服务并且床位数在5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的财政扶持政策。具体包括:

(一)通过结算土地成本获得划拨土地使用权举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以抵押方式融资在1亿元贷款总额内,从向财政申请贷款贴息当年起,财政按不超过基准利率的标准给予五年期限的贴息;

(二)对经卫计部门批准社会资本举办具备医疗服务从业资质的,给予每个养老服务机构不超过50万元的一次性医疗设备补助;

(三)对新建规模在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按新建每张床位一次性补助2万元、租赁每张床位补助1万元进行补助,分五年平均拨付。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21家A级景区对台湾“首来族”游客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