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台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精雕细刻重新刻画人物,寻找中国人精神脊梁

新版高甲戏《大稻埕》亮相

《大稻埕》全新改版亮点多 剧情饱满人物丰满

全新改版的高甲戏《大稻埕》,舞台效果更精彩。

《大稻埕》全新改版亮点多 剧情饱满人物丰满

剧情更饱满,人物形象更丰满。

《大稻埕》全新改版亮点多 剧情饱满人物丰满

厦门网讯 ( 文/厦门日报记者陈冬 图/厦门日报记者姚凡)从艺近40年的高甲戏名演员吴晶晶,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昨晚,她在舞台上,反串饰演一位年仅20岁的学院书生,性别、年龄的巨大反差,让这位“梅花奖”得主在上台前仍然内心忐忑,生怕“演砸了”。

这出在集美福南堂上演的剧目,是全新改版的高甲戏《大稻埕》,该剧由厦台两地艺术家共同创作、厦门市金莲陞高甲剧团演出。“国宝级”高甲戏演员吴晶晶的反串出演,成为此次改版一大亮点,让该剧有了两个版本——明星版和青春版。而她所饰演的书生“老三”,更是新版中重点重新刻画的一位核心人物。

高甲戏《大稻埕》2015年首演以来,因构思精巧、舞台表演精彩,获得福建省第26届戏剧会演第一名,去年入选“2016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剧目名录”,并作为2016年“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的开幕大戏在金门演出,获得了台湾观众、媒体的高度评价。

“十年磨一戏”是戏剧界的一句至理名言,一部作品要成为精品,就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打磨和舞台锤炼。歌仔戏《邵江海》,高甲戏《阿搭嫂》、歌仔戏《蝴蝶之恋》等厦门几部被中国戏剧界认可的作品,都是秉承这样的精气神,编剧和主创团队边演出边听取各方意见,不断修改打磨,才被载入戏曲名录。《大稻埕》要成为真正的精品,自然也要精雕细琢。

编剧说

重回书斋定位“老三”角色

曾两次荣获中国戏剧剧本最高奖“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在中国戏剧界是有名的不怕改剧本的剧作家,被北京专家誉为“咬定青山不放松”——《邵江海》演出10年时间,他改了10年;《蝴蝶之恋》演了5年,他改了5年;《阿搭嫂》演了8年,他改了8年;而《大稻埕》演了2年,他依旧改了2年。

曾学文有个习惯——每一场演出,都在一旁观察观众的反映,琢磨问题的所在。这个习惯,让他看出了《大稻埕》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剧中的‘老三’是我对原稿最不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角色趋于平面化,缺乏情感跌宕,身份定位也不够清晰。”

于是,曾学文重新回到书斋,从史书中再去捕捉那些点滴的记录。他说,在《马关条约》后那场战争中,最令人激奋的是知识分子发出的“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请缨从古是书生,中国知识分子报国赴难,是他们的精神传递,也是中国精神信仰不坠的力量。于是,曾学文对“老三”这一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改为书院的书生,这也是当年台湾最真实的历史写照。

人物定位清晰后,老三与父亲林天来的戏就在曾学文的笔下激荡开来,一来一往——父亲不再是单一的情感状态,他曾想以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规划孩子们的前程,却不知不觉被老三所引导。这场历史突变不仅改变了书生老三,也在改变父亲。“这正是这一稿和之前最大的不同之处。”曾学文说。

从小人物、小家庭透射大事件、大时代,是曾学文的写作特色。《大稻埕》亦是如此。曾学文说,以戏曲的形式呈现抗日题材,还要打动观众并不容易,因此,剧本没有从正面去表现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而是试图通过在大稻埕生活的林天来一家,去找寻当年居住在台湾的闽南人守家御敌的历史印迹,寻找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专家说

新版更有戏剧张力感染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季国平,中国剧协秘书长崔伟、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中国文联研究员李春喜、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王安葵等戏剧评论“大腕”,昨晚也专程来到剧场观看演出。他们认为,新版《大稻埕》更有戏剧张力和感染力。

季国平说,《大稻埕》是一出令人感动的剧目,呈现给世人悲壮的历史和不屈的精神,当代中国太需要这样精彩的剧目了。这场演出很精彩,希望主创团队能不断打磨该剧,走出厦门进行更多的演出,期待日后还能到台湾演出,相信该剧能引起台湾民众的共鸣,将中华民族精神共同弘扬光大。

第一次观看《大稻埕》的王安葵对该剧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该剧在有着民族史诗般背景下,通过小人物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体现两岸血脉相连的情感。宏大的主题,两岸携手合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林晗枝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市下达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