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门眼科中心角膜移植量全国前列,相比需求量角膜捐献仍杯水车薪

海峡网4月9日讯 (海都记者 林秋燕 通讯员 吕十元 文/图)清明期间,在厦门海沧文圃山纪念园里,厦门市红十字会、厦门眼科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捐献者家属、捐献志愿者代表等社会各界300余人集体缅怀厦门市遗体、器官、眼角膜捐献者,感恩他们的无私赠予,帮助生者能够享受生命,拥有光明。

角膜捐献者渐增 相比需求仍是杯水车薪

据了解,自2006年开展遗体与器官(组织)捐献工作以来,截至2018年4月3日,在厦门市红十字会登记捐献遗体累计1103人,其中眼角膜捐献117例,最小年龄不到1岁,最大的达90多岁高龄。但相比眼角膜的需求量,这远远不够。

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2008年在福建省先行成立眼库——厦门眼科中心眼库,它是中国十大眼库之一,接收来自全国的角膜捐献。据眼库副主任商旭敏博士介绍,截止2018年4月1日,眼库共接收了全国144名志愿者捐献角膜。厦门眼科中心每年的角膜移植量约有500余例,位居全国前列,每10位患者中就有一位是在厦门眼科中心接受的角膜移植手术。目前,厦门眼科中心已实施角膜移植10000多例。但相较于全国400多万的角膜盲患者及厦门眼科中心每年逾2000人的角膜移植手术预约量来说,角膜捐献量仍是杯水车薪。

助人延续光明捐献故事格外动人

生命的无常,助人的幸福,144名角膜捐献者的故事格外动人。晋江少女小琪因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生命定格在了18岁。家人在哀痛中,做出了捐献小琪器官的决定,虽然家族中有不少异议,但他们相信这也是善良的小琪期望看到的。小琪因为内脏严重受损,最终只捐献了眼角膜,最后移植给了三名角膜病患者。

龙岩25岁美女媒体人郭静琳,在和肝癌病魔抗争4个多月后离世。病痛让热情开朗的她更加懂得感恩,在生命的最后,她做出了捐赠器官的决定。由于病情特殊,郭静琳的角膜无法实现移植,用作了科研,未来的研究成果将为更多人带去光明希望。

看到一个个患者因为角膜移植重获光明,厦门眼科中心的工作人员小骆深受感动,最终成了一名角膜捐献志愿者。

新鲜角膜搭配先进术式他们笑了

青海的刘阿婆,在当地做了白内障手术后,发生大泡性角膜病变,需要做角膜移植,但医生担忧道,“恐怕很难等到角膜供体。”一家人全都慌了,阿婆的孙女在厦门读书,一直追问眼科中心什么时候有合适的角膜。当眼库接受到一枚新鲜的角膜时,阿婆穿越2400多公里来到厦门。吴护平教授为阿婆的右眼做了先进的飞秒激光辅助角膜移植手术。出院时,阿婆的视力从只剩光感到术后视力0.3。

河南18岁的阿铭,四五年前看东西开始变得模糊,后来右眼泛白看不见了。当地医生无法确诊,但告诉他,必须要做角膜移植,但医院并没有角膜供体。年纪轻轻就要失明,阿铭的爸爸到处打听,后来辗转到厦门眼科中心。原来阿铭患了双眼圆锥角膜,其中右眼为急性期圆锥角膜,得尽快做角膜移植术。术后,阿铭很感激“不知道是哪位好心人的角膜,但以后我会好好爱护眼睛的。”

青海阿婆和阿铭是幸运的,但更多的患者只能苦苦等待新的角膜捐献。

谢立信院士点赞市民可联系红会登记捐献

为解决角膜匮乏问题,厦门眼科中心眼表与角膜病专科积极建设眼库和开展工程角膜研究,积极开展人工角膜移植、体外培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国内角膜病领域的大咖,中国角膜病领军者、眼科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教授充分肯定了厦门眼科中心在这两个方面取得的成绩。

供体来之不易,术式更要精湛。谢立信院士盛赞厦门眼科中心飞秒激光辅助下深板层角膜内皮移植手术是国内尖端技术,已成为广大眼科同行学习的榜样。

患者的病情在与时间赛跑,经不起等待。有意登记捐献的市民可与本地红十字会联系,践行大爱。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当天手术,当天出院!还有人不知道白内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