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本报最新航拍

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2018年的中山路片区。

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1984年的中山路片区。(紫日供图)

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工作人员通过图片向记者介绍社区变化。

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中午11时,中华街道家庭综合服务配餐中心工作人员为老人打饭菜。

走进思明区中华街道 最小街道释放超大能量

中华街道办事处高效便捷的为群众服务。 (中华街道办事处供图)

海峡网讯(厦门日报记者黄怀 吴晓菁吴燕如廖闽玮汤海波 本版图/本报记者何炳进(除署名外)上世纪八十年代与2018年的中山路片区,骑楼建筑在修旧如旧的有机更新下风韵依旧;1990年初的晨光路及和平码头与如今的模样对比,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构成最美天际线,书写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从1984年小巷里的一处办公点到如今独栋时尚的现代大楼,街道办事处的条件和机构设置有了大改善大提升……

一组组新旧对比图,用直观的镜头语言,生动记录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华街道发生的深刻变化。这场在中华街道商圈党建服务中心展示的“思明区中华街道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图片展”,鲜活而有力地着:这一面积仅1.6平方公里的小街道在改革发展实践中所释放的大能量。

12月11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沧桑巨变讲述百姓故事”厦门日报新闻大篷车走进中华街道就从这里开始。

那么,全市街道地域面积最小的中华街道是如何乘着改革春风实现华丽转身的呢?本报记者走进一线,分赴五路寻找答案。

聚焦商圈经济

转型升级,中华老城焕发新活力

早晨9时许的中山路,热闹了起来。中山路22-24号的黄则和花生汤店里热气腾腾,87岁的市民王里拿着刚刚买好的韭菜盒,一脸笑容,“我住在槟榔,特地坐公交车过来买的,这个味道我们家人都吃习惯了。”

对厦门人来说,黄则和是他们记忆中永远留存的古早味。而对中山路来说,黄则和更是这条商业街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外公黄则和就在这里叫卖花生汤,再后来就盘下了现在的店面,成了中山路上唯一一家餐饮店。”蔡菲菲是黄则和的外孙女,谈起外公创业的历史,如今已是这家老店负责人的她如数家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黄则和花生汤店一步步发展走到今天。面对新的市场竞争,今年37岁的蔡菲菲有着自己的想法:“餐饮企业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延续传统,也要不断寻求突破。”

“这是我们每天现做的韭菜虾饺,这是很受欢迎又平价的鲍鱼沙茶面,很快我们还要推出现蒸海鲜,用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要求。”在店里,蔡菲菲满怀期待地说道,“花生汤给人的印象是太甜,但现在我们提供的食物品种越来越丰富,希望能带给市民和游客更多惊喜。”

在传统餐饮企业转型发展的道路上,37岁的蔡菲菲不断创新突破,寻求自我定位。同样,在传统商业不断升级换代的今天,31岁的李莉更是积极追求差异化体验,为市民打造了一座独一无二的“中华城”。

作为厦门老城区首次通过商业方式运作的成片旧城改造项目,中华城借力中山路的磁吸效应,重新定义了“中山商圈”的新格局。随着商场人气节节攀升,各种商业效应逐渐显现。

站在商场一楼,厦门融坤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李莉讲述着自己对中华城的定位:“这里是厦门经济、文化、历史的发源地,中华城追求时尚、人文、生活,引入国际轻奢品牌、美妆大牌、快消品牌、主题餐饮,这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

这位年轻的“掌舵人”坦言,一开始中华城走过一些弯路,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优化,坚持不懈的努力,找到属于自己的准确定位和方向,从而转型成功,“感谢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民营企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会,让我们有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专业化的坚持,赢得市场和消费者认可。”

如今,李莉正在积极摸索新零售的发展之路和商业规律,“我希望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竞争,从而引领市场和消费需求,提升中华城的商业价值。”

聚焦民生工程

享受居家养老,生活方便身体更健康

临近10点,当记者来到金星河巷16号的思明区中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时,正在看电视的林开元从沙发上站起来,笑呵呵地晃动身体,为即将开始的骨关节健康操热身。83岁的他早上8点多就过来了,一直到下午三四点,他才会依依不舍地离开。

测量血压、血糖,做健身操,享受推拿按摩,唱歌跳舞……细数着充实的新生活,这位老人说,“有了这个为老人专门打造的家,生活有了好去处,身体更健康,人也精神了。”做事小心、服务细心、对人耐心——林开元用“三心”来形容这里的服务,“老人家走得慢,护理人员都会跑过来搀扶。”

于11月正式启用的中华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已经成为辖内众多老人的第二个家。这是今年中华街道在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又一重磅工程。投入90多万元、按五星级标准,立足“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特色,打造居家养老新标杆。

时钟指向11时,浓浓的饭菜香从靖山路26号飘散开来,这里是中华街道家庭综合服务配餐中心,也是全市首个街道级家庭综合服务配餐中心。卤鸡腿、清蒸黄翅鱼、炒芥菜、炒白萝卜、西红柿蛋汤……工作人员已经做好了丰盛的午餐等着老人们前来打饭用餐。

65岁的蔡源玲打了一份饭菜后,还热心为另一位老人顺带了一份。“在这里吃了一年了,这里饭菜味道好,还便宜。”孤寡老人吴瀛洲也对配餐中心赞不绝口,“不想煮饭就来这里吃,省事省心,街道真贴心。”

记者了解到,按照两荤两素一汤来配餐,低保户、低收入家庭、残疾人援助中心学员及失独家庭,每餐只需三元;65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八元。对部分行动不便的老人,还有志愿者送餐上门。

聚焦社会治理

居住环境改善,邻里走得更亲了

从中山路拐到思明南路,老虎城外立面整洁一新的墙面闪亮在眼前。紧邻的状元广场上,有不少居民在放松休闲。

自从街道打造江夏堂状元广场后,住在附近的居民高洁每天都要来这里放松身心。她说,“以前这里全被摊贩市场霸占,走到这里就感觉心很堵。”如今整体改造后,居民有了休闲锻炼的“透气孔”,游客也更深入了解这里的历史文化。

镜头切换到镇海社区九竹巷小区。小区话仙长廊里,社区党委书记苏江圳正和小区党支部党员、自管小组成员、居民代表畅聊,征集小区实行菜单式物业管理服务事宜。

就在10月,九竹巷小区二次供水顺利改造完成,惠及居民302户。居民纷纷说道,“水的问题解决了,心情是说不出的高兴。要感谢社区大党委成员单位厦门市人防办,帮忙解决了水泵房用地问题。”

考虑到接下来水泵房管理等问题,社区针对小区管理需求,推出“菜单式”物业管理服务模式,降低物业收费。苏江圳介绍,社区党委整合社区邻里互助促进会党支部的物业会员单位来接手管理,并在多个无物业小区进行,连栋成片,解决物业公司管理范围小的问题。同时通过各小区党支部联动共建,更好地自治共建家园。

作为无物业小区,“镇海模式”让这里脱胎换骨。居民卢兆芳、赖建春和邹宗祥同时说道,“你可能不相信,这里曾破损杂乱、盗窃案频发。如今小区变美了,居民在共管共治过程中也走得更亲了。”热心的他们表示,愿意继续发挥余热,协助物业服务小区。

聚焦体制改革

高效便捷,居民办事来回只花半小时

上午9:37,家住石泉路28号的田建华从家里出发,准备到街道办理“计划生育证明”。记者和她沿着石泉路一路往下走,过了一条马路就到达镇海路26号中华街道办事处。此时,正好是9:47。递交材料、审核材料,9:56,田建华就拿到了证明。看了下时间,她说道,“算上走路,花了近20分钟,这个办事效率值得点赞,我准备回家洗菜了。”

来回一趟,田建华花的时间不出半小时。便捷高效的背后,正体现了中华街道体制改革创新的成果——打造中华街道特有的“十分钟服务圈”,市民只需步行十分钟左右,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优质的办事服务。

“‘十分钟服务圈’的确能省下很多时间,方便居民。”中华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刘培瑜举了个例子:以往居民办理“计划生育证明”,得先到社区开具相关证明、盖章,再送到街道进一步审核。如今,他们只需像田建华一样,直接到街道递交材料,当场就可以拿到证明。“截至目前,街道已经开出197份计生证明。”刘培瑜介绍,这不仅减轻了社区的负担,居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便利。

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网格化平台事项处理、工会、保障性租赁房……目前在中华街道共有80项公共便民服务实现一站式办结。其中,12项服务属于即办件,当场就可以办结。

以高效服务居民为出发点,中华街道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具体来说,将审批管理上收街道就近办,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办公、一件事情居民只需跑一趟马上办。在中华街道看来,“彻底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里路’,让居民办事省时、省心,也是街道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聚焦基层党建

凝聚合力,激发城市基层党建活力

早上8时许,鸿山隧道内的镇海社区党群服务站已经是人声鼎沸。红色礼堂里,党员郑长华正带领着镇海社区邻里促进会戏曲队队员们排练《蝴蝶恋》;党员说事堂里,大家轻松地聊着身边事;党员驿站里,不少党员忙前忙后,为大家提供茶水服务……

这个由中华街道与市人防办共同建设的党群服务站自今年启用以来,已是居民们最喜欢逗留的场所了。镇海社区邻里促进会会长、党员唐秀兰习惯了每天要到这里来走走看看,“有时候唱唱歌,更多的时候是做义工,为来活动的居民提供服务。越忙越开心,我感觉自己越来越年轻。”

走进中华街道,处处涌动着红色的力量。结合党组织结构和党员分布特点,中华街道党建工作亮点频出,推动党的建设向社会治理新领域、新空间拓展,通过社区党建、楼宇党建、楼院党建、小巷党建等特色做法,增强党组织影响力和凝聚力,让居民切实享受到党建红利。

沿着苏厝街这条小巷往里走,一个漂亮的街心小公园出现在眼前。这里曾经杂草丛生,但在小巷党小组的推动下,这块荒地获得“重生”,居民们经常在这里“话仙”,居民庄碧仁说,“我感觉找回了以前融洽的邻里关系。”

在中山路成立全省首个商圈党委,建设商圈党建服务中心,让原本分散的非公党组织和党员有了共同的“党员之家”;社区里成立“邻里互助促进会党支部”,凝聚了厦门安居慧云科技有限公司等近70家会员单位和30名社区“达人”力量,提供“社区管家”服务;在镇海花园小区、华润苑小区、定安小区等13个小区成立“兼合式”党支部,畅通党员们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百米”;在寸土寸金的老城区打造侨批文化广场、同文顶公园、大中路街心公园、天一楼广场等10个党建街心活动公园,老城记忆不断被唤醒……

在这个小而温馨的街道里,中华街道党工委把辖内的众多驻区单位、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等党建资源“串珠成链”,形成了老城区的城市基层党建新风景。

数据

财政收入

增幅全区第一

今年截至目前,中华街道财政收入完成22.97亿元,比增57.46%,总量全区第三,增幅全区第一,进入第一方阵;内资招商完成183.71亿元,完成指标的282.63%;自贸片区入驻454家,引进数为思明区第一,占思明区总数的1/3。

声音

中华街道党工委书记

吴成灶:

全面促进街道

各项工作蓬勃发展

中华街道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街区特点,以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人文底蕴、商贸氛围等方面的优势,从“小”字上做文章,以小博大,力争“小街道、大作为、大贡献”;从“优”字上下功夫,进一步扬长补短、突破瓶颈,全面促进街道各项工作蓬勃发展,为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幸福思明做出积极贡献。

中华街道办事处主任

陈泽昭:

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上新台阶

中华街道老年人口比重大、特殊人群多、独居老人多。近年来,街道创新探索精准帮扶“中华样本”、“一个中心、六个站”的养老布局,率先在全市成立残疾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打造了多层级、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街道将积极发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医养结合的特色,进一步创新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巅峰盛典 星光璀璨!昇腾AI创新大赛202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