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上海“流浪大师”遭围观,厦门市民怎么看?

上海“流浪大师”遭围观,厦门市民怎么看?

海峡网4月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林毅彬 实习生 王策 范诗慧)近日,上海一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浪大师”火了,与他邋遢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满腹经纶”的国学和不凡的谈吐。“大师”并非真正的乞丐,因提倡“垃圾分类”每天捡拾废品,带上书卷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流浪”。

网友们拍下与他交谈的视频后,“沈大师”成了“网红”,许多网友不远万里来上海找他。

有网友认为“不为名与利所动的大师值得尊敬”,沈先生却解释:“只是文学爱好者,不能跟真正的大师相提并论。”那么,一个流浪汉能否称之为“大师”?那么多人千里迢迢来与“大师”相见,究竟抱着何种目的?对此导报记者走上街头,听听厦门市民怎么说。

他是被捧成了大师

章先生:他成了“网红”是因为他的特殊境遇,表面和内在形成鲜明对比。很多人见他是因为出于钦佩,但是更多人是好奇,博眼球。我认为,他的学问和风骨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被称作“大师”就是炒作了。

赵女士:他从未自封为大师,只是说过自己爱读书。至于一个人该怎么生活,是见仁见智的,能活好自己已经是比绝大多数人都精彩。

陈先生:他被尊敬是因为即使在流浪依然没有停止学习,他对国学的见解也是许多人比不上的。他的文人傲骨和理念够我喊他一声“大师”了,但和真正的大师还是有区别的。

“围观”是抱有目的的

黄先生:更多人是抱着“赚流量”的目的围观,一些人为了谋利将他炒作为“大师”,有的是为商业目的,有的是随波逐流。

朱女士:现在的人能像他一样潜下心来读书的太少了,把他吹捧成“大师”,反衬出自己的无知,也是为了增加饭后的谈资,纯属凑热闹。

柳先生:一些人真不是出于崇拜,而是利用了他的“网红特质”,以此追热点来赚取利益。

心理学家

这是“网红效应”

对此,国家一级心理咨询师陈师娟女士认为,这是一种“网红效应”,而这,正是短视频、自媒体的生存基础。这也折射出一种盲目制造热点、追捧热点的社会心态。

围观“沈大师”,如果是因为从心底出于钦佩,是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不少知识的。“沈大师”聊古文,聊人生,他自己说得特别透彻,“不是我学问多大,是你们自身造成的,你们书读得少”。

为啥读书少?比起刷抖音看直播,阅读所带来的愉悦,是缓慢的,是回味深远的。而“快餐式”消费,也是当下一些人浮躁社会心态的体现。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