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超燃!厦大成功发射火箭 验证多项火箭回收关键技术
带有“翅膀”的“嘉庚一号”可重复回收利用,以后还能看它继续飞。
厦门网讯(海西晨报记者许蔚菡、通讯员欧阳桂莲)5,4,3,2,1,发射!
昨日上午7时28分,在我国西北部沙漠无人区特种飞行试验发射阵地,厦门大学“嘉庚一号”火箭成功发射,并在指定着陆点回收成功。直飞苍穹,问鼎九天,厦大这枚火箭刷爆不少人的朋友圈。
厦门大学表示,此次发射的目的有两个:在火箭上做一场空气动力学试验和验证火箭的回收重复使用技术。其中,空气动力学试验的最终目标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全球直达;火箭的整体回收,则迈出了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小目标
实现2小时全球直达
科研团队利用7个月完成火箭的研制。
“嘉庚一号”由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和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研制,总长8.7米、翼展2.5米宽、起飞质量3700公斤,全程在大气层内飞行,最大飞行高度26.2km。
2017年,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将“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项目列为牵引性发展方向。所谓“民机涡轮基组合动力系统”项目,研究的是高超声速民用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最终目标就是提升民航飞机速度到现有速度的五倍以上,实现两小时内的全球直达,彻底改变世界航空格局和人类交通文明。此次“嘉庚一号”成功飞行并演示验证双乘波前体布局的气动性能,是该项目达成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嘉庚一号”火箭最后是以“带翼水平滑翔+伞降回收”的方式在指定着陆点成功回收。它的整体回收,迈出我国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发展的重要一步。
快速度
用7个月造一枚火箭
据了解,此次研制工作从“双一流”校级重大项目立项到成功发射历时仅七个月。由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与北京凌空天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成立重大项目工作团队,精心组织了航空、机械、仪器、电气、控制等各学科优秀青年教师协同开展快速迭代论证,选派硕、博士研究生长驻设计场所、生产车间、总装厂房和发射阵地。可说是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和效率,完成了这款新型火箭的研制和发射任务。
你所不知道的厦大航空系
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福建更是开创我国航空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
根据厦门史料记载,1928年8月,一批华侨在海外筹募资金并筹办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该校堪称中国民办航空教育的发祥地。厦门人陈文麟更是在九十年前驾驶“厦门号”飞机从英国伦敦起飞,途经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公里,成就了中国最早的国家长途飞行。
1944年4月,厦门大学正式成立航空工程系,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最早创办航空本科教育的高校之一。航空工程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是法国国家航空博士叶蕴理教授,其后几任系主任和师资也大多闻名遐迩。强大的师资和实训、实习手段,让厦大航空工程系的学生出类拔萃。被誉为机器人“中国老爸”的张启先院士,被誉为“中国飞豹之父”的陈一坚院士,都是厦大航空工程系校友中的佼佼者。
1951年,因中央部署调整,厦大、北洋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厦大航空系停办;2008年,厦大87周年校庆,厦大航空系举行复办揭牌仪式。历时7年后,2015年4月6日,学校整合相关学科资源,由原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成建制合并,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发动机专家尹泽勇出任院长。
目前,厦大航空航天学院不断加强创新平台和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以空天飞行器及动力技术、高端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运载器复杂环境动力学与控制、先进航空工程服务技术四个特色发展方向。
这些高校也曾成功发射火箭
其实,除了厦门大学,国内还有不少高校自主研发火箭或卫星并已送入太空。中国第一枚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的探空火箭是1958年9月8日由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研制发射的二级固体探空火箭“东方-1号”。
2000年,清华大学成功发射一颗50kg级的小型卫星———清华一号。这是清华大学发射的第一颗卫星。2006年11月1日8时,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生薛松柏按下“北航1号”电子点火按钮,宣告了中国首枚完全由大学在校本科生独立设计、制作完成的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2010年9月,浙江大学微小卫星研究中心研制的两颗“皮星一号A”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搭载发射。2015年9月20日,浙江大学自主研制的两颗皮卫星“皮星二号”与另外的18颗卫星一起准确入轨。此外,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也都有卫星升空入轨,闪耀在太空。
闪耀在宇宙中的“厦门之星”
天空中我们还可以找到不少“厦门星”。其实,命名小行星并不容易。获得正式编号具有命名权的小行星50多万颗,其中已命名的有2万多颗,这2万多颗中只有将近400颗具有中文名称。
其中,与厦门大学有关的就有三颗小行星,一颗叫“陈嘉庚星”,编号2963;一颗叫“余青松星”,编号3797;还有一颗叫作“陈景润星”,编号7681。
陈嘉庚星是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为了纪念陈嘉庚毕生倾资兴学,1990年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第2963号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
“余青松星”则是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天文台为表彰余青松在天文学上的重大贡献,将他们台发现的第3793号小行星命名为“余青松星”。余青松1897年出生于厦门,后回国到厦门大学任天体物理学教授。厦门大学1927年9月设立天文学系,余青松出任该系首位主任。有趣的是,发现“陈嘉庚星”的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就是在余青松的主持下建立的。
而“陈景润星”于1996年12月24日发现于兴隆(河北省)。这是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观测中心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获得命名权的小行星中第一颗编号为素数的,考虑到素数是陈景润先生的重要研究对象,天文学家将这颗小行星命名为“陈景润星”。
去年厦门二中校庆时,七旬校友陈栋华为感谢母校,送了一颗“厦门二中星”,编号为16319。厦门二中也成为福建省第二所在天上拥有星星的中学。天文爱好者的陈栋华还以自己的名字和自己的摇篮地“Kulangsu”(即闽南话“鼓浪屿”的发音)分别命名了两颗小行星。
2005年,厦门一中生物老师曾国寿也获得一颗编号为21398的“曾国寿”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1998年由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所属的近地球天体研究组发现的。为表彰曾国寿2003年获得美国英特尔杰出教师奖第一名,林肯实验室把这颗小行星命名为“Zeng Guoshou(曾国寿)”。
责任编辑:唐秀敏
- 全球最大飞机“斯特拉托”首飞 为专用运载火箭平台2019-04-16
- 创造营2019飞行导师名单公布,出道不足一年,人气超热巴郭富城?2019-04-11
- 民营火箭遇成长烦恼 “中国马斯克”春天在哪里2019-04-09
- 中国第一代火箭运输船完成首次中修改造2019-04-04
- 雄鹿双杀火箭,哈登与字母哥MVP之争终有结果!2019-03-27
- 今年厦大本科自主招生门槛提高名额缩减 今起报名2019-03-27
- 哭笑不得!火箭被女球迷头饰亮瞎眼 比赛中断2分钟2019-03-21
- 火箭15分轻取狼队获2连胜 哈登20+10保罗25+7+102019-03-18
- 火箭外线群全线哑火 失15记三分难帮灯泡续火力2019-03-14
- 300次!长征系列火箭发射次数再刷新2019-03-11
-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
渔博会成功举办 积极搭建对外招商引资服务对2019-04-2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