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厦门筼筜湖变成褐色和黄绿色 怎么回事?

厦门筼筜湖变成褐色和黄绿色 怎么回事?

厦门筼筜湖变成褐色和黄绿色 怎么回事?

■“变色”的湖水。筼筜湖管理中心供图

台海网5月22日讯 据厦门晚报报道 近日,常在筼筜湖边散步的市民发现,本该是碧绿如镜的湖水,突然间变成了浑浊的褐色或者黄绿色。这是怎么回事?有市民担心是污染造成的,致电本报市民热线5589999反映这一情况,也有市民反映给筼筜湖管理中心。

筼筜湖管理中心说,筼筜湖水体“变色”,学术上称之为赤潮,并非污染造成的,是微藻密度过高导致的,主要在夏季发生。“治理难度很大,以预防为主”。

【分析】

5个因素导致 持续高温时易发生赤潮

筼筜湖管理中心技术质量科副科长徐向伟说,筼筜湖水域内,常见的微型藻类(也称浮游植物)有几十种之多,其中最主要种类是中肋骨条藻、角毛藻等硅藻生物,这些微藻个头极小,需借助专业显微镜才能看清它们的“庐山真面目”。筼筜湖水体“变色”,主要就是由这些肉眼看不见的微藻引起的。这些微藻平时存在于自然海水中,一旦条件适合,就会快速生长,导致湖水藻类浓度异常偏高,造成水体呈现黄绿、黄褐、褐色甚至是红褐色,这就是学术上所说的赤潮。

徐向伟说,赤潮发生离不开5个因素:高温、强光照、营养盐丰富、水体动力不足、水体浅。而目前的筼筜湖就具备了发生赤潮的条件:气温高、光照强,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暴发性繁殖;筼筜湖每天从西海域引入富营养化的海水,加上降雨泄洪时冲刷入湖的污水、污泥等,给水体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持续不断为微藻提供“食物来源”;纳潮口关闸之后,水体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水体动力不足;筼筜湖水体较浅。

【应对】

以预防为主 赤潮已明显减少

赤潮现象是困扰学术界多年的世界难题,一直伴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根治极其困难。

“赤潮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一个好现象。”徐向伟说,赤潮会造成水体缺氧,一些耐受性比较弱的鱼类可能会死亡。并且赤潮可能会影响湖区景观效果和湖区生态系统,“赤潮治理难度很大,以预防为主”。

据了解,为有效缓解筼筜湖赤潮现象,近年来筼筜湖管理部门积极采取各类应对措施,主要通过加快湖区水体交换、合理调整水位以改善水质、强化入湖污染物监管,减少或切断赤潮生物的“食物来源”等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成果。

自2017年下半年以来,筼筜湖水域,特别是筼筜湖主体的内湖和外湖水域,赤潮发生总天数和赤潮藻类密度均大幅下降,赤潮现象已明显减少。“以前每升湖水有100万至1000万个藻类,现在数量下降到几万个或者十几万个。” 徐向伟说。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厚植乡风文明,平安产险医疗健康下乡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