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厦大“不见外”教授潘维廉 重走中国看变化

在路上写传奇

潘维廉重走中国的线路为杭州、南京、青岛、北京、内蒙古、戈壁沙漠、延安、兰州、拉萨、成都、昆明、贵州、桂林、湖南、江西、广东、海南;新增福安和长乐。

厦大“不见外”教授潘维廉 重走中国看变化

25年前在中国驾车旅行时,潘维廉一家人在车上过夜。(资料图潘维廉提供)

【他的装备】25年前 带了180斤食物上路 最后又全部带回厦大

担心在路上买不到吃的,25年前出发时,潘维廉在丰田车里塞了180斤的食品和罐头,不过,他发现自己错了。除了在西藏,他们所到之处都能买到不错的食物,他最后把180斤食品原封不动地拉回厦大。

昨天 带着团队出发 由四辆车组成

潘维廉带着一个由四辆车组成的团队出发,还包括司机、摄影、摄像,据说还有医生,他的妻子和孩子这次没有随行。某些路段,可能要坐动车。

厦大“不见外”教授潘维廉 重走中国看变化

▲潘维廉出发前向前来送行的人们拱手告别。(记者林铭鸿摄)

厦门网讯 (厦门日报 记者 佘峥 通讯员 欧阳桂莲)厦门大学“不见外”美籍教授潘维廉,昨天从厦大出发,准备用近一个月重走他25年前曾经走过的中国路,然后写书,让大家了解一位老外眼中,中国的25年发生了什么变化。

1988年,潘维廉举家来到厦门。1994年,这位美国人和妻子带着两位孩子,从厦大出发,自己开车四万公里,花了近三个月时间走了大半个中国。

昨天,56岁的潘维廉又出发了。不过,他现在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不见外”教授——今年年初,在收到潘维廉出版的《我不见外——老潘的中国来信》后,习近平总书记给潘维廉写了封回信,习近平总书记写道,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这些年你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这种“不见外”我很赞赏。

潘维廉说,他一直想重走25年前走过的中国路,看看中国25年间发生的变化。当时,他走过的不少地方的确很落后,但是,他仍然被深深感动:在那么偏僻的地方,政府花了钱修了路、建学校、医院,他这次想去看看这些产生的效果。

潘维廉此次线路,和25年前基本一样,包括杭州、南京、青岛、北京、内蒙古、戈壁沙漠、延安、兰州、拉萨、成都、昆明、贵州、桂林、湖南、江西、广东、海南,不过,新增福安、长乐。这里有个背景,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潘维廉的回信中,祝他“福安”“长乐”。

1994年,潘维廉在一个夏日凌晨四点,开着自己改装的丰田车,一家四口人出了厦大大门。昨天,他所在的学院在厦大嘉庚广场举行简短的欢送仪式后,他带着一个由四辆车组成的团队出发,他的妻子和孩子都没有随行。某些路段,可能要坐动车。潘维廉透露,他将据此行程写两本书,告诉老外和“老内”中国发生的变化。他认为,他会真实地写出变化,不管好的,还是不尽如人意的。

【回忆】25年前,中国什么样?

路 交通标识少 他用指南针和地图找路

在潘维廉的回忆中,25年前的中国,缺乏交通标识,即使是在主干道上。因此,他们一家是这样行走的——儿子使用指南针,他研究地图,潘太太凭借女人直觉,大家一起猜测方向。

有时候是有标识的,但是,它们指的方向是错误的,例如,在毗邻西藏的四川省的偏远山区,“前方弯道危险”这样的警示标识,被当地人另作他用,在上面写上“木柴”或者“此处吃饭”。潘维廉认为这可以理解,因为当地人毕竟已经知道前方有弯道,这条路也不会通向其他地方。

问路也是一大问题。这位老外发现,没有人会承认自己不懂路,为了不丢脸面,不管知道不知道,他们都会指往一个方向。

因此,这位老外的西行之路有一些曲折,例如,他们顺着当地人指的方向,没能去想去的云南,而是折回西藏。

人 在路边买水果 淳朴的农民半买半送

25年前的中国,设施匮乏,是可想而知的。在炎热夏日里,“喜怒无常”的空调令人提心吊胆。潘维廉说,在苏州的一家三星级酒店,到晚上空调就被切断,服务员理直气壮地说:晚上吹空调不健康。

不过,淳朴的中国人,让潘维廉至今念念不忘。潘维廉的太太苏珊在路边买水果引起轰动,因为当地农民没见过外国人,潘维廉一家买了一袋杏子,他们只象征性收了一点钱,苏珊觉得过意不去,想多付一些,他们却推辞不拿,反而还往潘维廉的袋子里多塞了好几个杏子。

潘维廉说,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是最为贫穷的中国人,他们的慷慨大方也让人自愧不如。

责任编辑:唐秀敏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教授潘维廉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游泳俱乐部U系列联赛在海峡奥体中心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