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原标题:厦门探索多元破解学校用地难:让校园不再“拥挤”

厦门探索多元破解学校用地难:让校园不再“拥挤”

教育用地紧张的问题日益突出。某些老城区学校未能配齐标准的运动场所,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厦门探索多元破解学校用地难:让校园不再“拥挤”

厦门的教育前进路上,教育用地尤其是岛内学校用地紧张是日益突出的现实困境之一。

挖潜扩容,新建学校,填补学位缺口……近年来,这些词语成为厦门教育界的热词。为了满足适龄儿童的就学需要,厦门不断在新建、改扩建学校上做文章,探索多元破解学校用地难题。

客观地看,对于厦门,特别是厦门岛内来说,一边是学生快速增长带来的压力,一边是用地紧张的客观现实,如何更好地在有限空间内保障学校用地?

近期,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对破解厦门学校用地紧张、做好学校用地保护工作给出了多项建议。近年来,厦门针对解决学校用地问题的探讨和探索也不少,诸如通过旧厂房改造办学校、集约化办学等。

用地局促制约学校发展,呼吁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厦门岛内不少中小学出现“大班额”现象,有的教室桌椅排到学生后背几乎抵住墙壁,还有不少学校为了“挖潜扩容”,只能“牺牲”会议室等改造为教室,有的老城区学校未能配齐标准的运动场所……

特别作为厦门老城区的思明区,问题尤为凸显。近年来,外来人口加剧涌入,厦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急速增加,加上本市人口适龄儿童的增加,形成“双增长”现象,给解决就学问题带来巨大压力,而岛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适合作为教育用地的土地更是稀缺,新建、扩建学校难度大。

在思明区何厝小学,随着周边观音山CBD区的快速发展,这所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学校近几年迎来了生源的快速增长期。校长张运红介绍,目前学校有19个班级,学生超过800名。为了满足办学所需,学校教学楼一楼的部分教室是由医务室等改造而来的。

“对比一些老城区的学校,目前我们仍算得上空间充足,但根据周边地区的发展预估,学校不久后也将迎来用地紧张,需要进一步扩大班级数、扩大办学规模。”张运红介绍。

据统计,以义务教育阶段招生为例,从2010年起,厦门市小学招生数年平均以11.59%的速度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加小学招生数约4300人,从2011年起,初中阶段招生数以年平均9.59%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增加初中招生数约2600人。2012年底,厦门全市纳入机构编制统计的各类学校里,学生总数为39.6万人,这个数字到2017年就增加至50.6万人,并且这两年以更快的速度增长,教育部门压力巨大。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发现,尽管根据相关法规,厦门市政府规划并部署了一系列学校项目,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岛内规划的一所小学因征迁难历时多年无法启动建设,有的岛外农村教育规划建设项目不在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之内,导致项目无法启动建设,有的居住小区已交付使用多年,配套学校仍未建设……

“检查后,我们提出建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资金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上都应优先满足教育的需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厦门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委员陈李升说,今后要杜绝因经济利益驱动教育规划“让位”的现象,健全体制机制保障《厦门经济特区学校用地保护规定》的落实,要科学规划配套中小学、幼儿园,避免把征迁难啃的“硬骨头”选址为教育用地,依法加大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用地的征地拆迁力度。

“螺蛳壳里做道场”,集约化办学提高用地效率

为破解厦门学校尤其是岛内学校用地紧张的难题,厦门市政府多元化探索,在保证安全及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适当放宽学校建设的一些限制,尝试集约化建设。在不久前的厦门市教育大会上提到,要合理推进“上天入地”,建设老城区集约型学校,节约土地资源。

“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尝试将停车场、游泳馆等建在地下空间,集约化办学是解决目前岛内学校用地紧张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一个趋势,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很多学校就是这么设计的。”张运红说道。

操场被“架”在楼顶,食堂、报告厅、教师俱乐部、舞蹈活动室等被“推”到地下,中间的教学体进行综合利用,建设集普通教室、多功能专用教室于一楼之内的集约式教室综合体……在青岛市南区,当地利用“上天”“入地”“中综合”多种方式,短短几年间,在不增加一平方米占地面积的前提下,让辖区内校舍面积增加了11万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成为学校集约建设的一个典型案例。无独有偶,浙江省天台县的一所小学也曾因为建设“楼顶操场”,打造出环形的学校,大大节约了用地,吸引不少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受制于用地紧张,被“逼”出了各种高效利用土地的方案。这些探索尝试或许对厦门下一步破解学校用地紧张打开了另一扇窗。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潘越也针对学校集约化建设带去了自己的提案。据悉,《中小学设计规范》中虽然鼓励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节约用地,但同时做出了“各类小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四层以上,各类中学的主要教学用房不应设在五层以上”的具体规定。

对此,潘越建议,在保证安全及教学质量、尽可能降低对学生学习影响的情况下适当突破层数限制,有条件地放宽教学楼间距限制,并对利用学校地下空间技术规范进行进一步细化,以达到提高学校用地效率的效果。包括对于使用率高的普通教室可要求设置在四层五层以下,对于实验室、功能教室、阅览室等其他使用率较低的教学功能空间可适当突破层数限制,并鼓励设置学生电梯,通过加强管理保障学生安全、增加便捷性等。

潘越介绍,目前正在规划建设中的厦门市教科院附属小学建设项目就是学校集约化建设的一个应用案例。这所位于思明区核心地段的学校如果按照常规设计方法,仅能布置24班教学楼、200米跑道和一片篮球场,无法达到36班的办学规模。在保障规范的前提下,该校规划高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设置两层地下室,规划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场,以及下沉广场、家长接送、运动区等辅助空间,并将篮排球场、游泳馆等也建设在半地下空间,集约化利用有限的空间。

不让房产“趴窝睡觉”,盘活闲置厂房变学校

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此次检查中还发现,目前厦门有一批办学项目因用地问题无法落地,包括岛内16个项目因征迁问题无法落地,致使学校建设一再延期等。

要优先保障教育用地,对于已搬迁到岛外,原校区却被挪作他用的海洋学院、厦门理工学院(原鹭江大学)和旅游学校原址,检查组建议要统筹安排考虑,还原这些学校的原有功能,用以解决岛内学校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

因为城市功能调整,岛内有一些闲置厂房在“趴窝睡觉”,造成资源浪费。对此,执法检查组建议,要从规划、消防等方面健全完善老旧厂房改为学校用房的政策法规,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将岛内一些闲置的办公和厂房进行改造,用来办中小学和幼儿园,达到盘活资源和缓解办学困境的双赢效果。

据悉,这已经不是厦门第一次将解决学校用地紧张的思路指向“趴窝睡觉”的旧厂房、办公楼宇。早在2016年,厦门就曾提出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在确保安全基础上,探索把闲置厂房、楼宇置换改造成学校”。如何消除机制障碍,真正促成旧厂房、闲置办公楼宇变身学校,安全有效地发挥作用,或许需要各相关部门更加积极探索实践。(记者 杨珊珊/文 施辰静/图)

责任编辑:唐秀敏

相关阅读
关键词: 学校用地难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