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建馆31年走出多位世界冠军 这座羽毛球馆见证厦门辉煌

羽毛球馆自建馆以来深受欢迎,前去打羽毛球的市民常常爆满。记者 陈理杰 摄

海西晨报讯(记者 郭钦转)老式的门窗,以及已经开始褪色的斑驳外墙,位于厦门市体育中心的羽毛球馆如今充满了年代感,在今天繁华的筼筜商圈显得极不起眼。不过,就是这座不起眼的建筑,曾见证了厦门羽毛球的辉煌。

建馆31年,这里走出过吉新鹏、谌龙、郭振东、洪炜、龚伟杰等世界冠军,为中国的羽毛球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尽管专业羽毛球训练已经搬进了更加现代化的场馆,但这座羽毛球馆平时依然有羽毛球飞扬,继续为厦门全民健身事业发光发热。

30年前球场就已爆满

奥运冠军吉新鹏是这座羽毛球馆的一名历史见证者。

这座羽毛球馆建于1988年,是目前市体育中心片区最早的建筑。1989年,第一支厦门羽毛球专业队建立,当时年仅12岁的吉新鹏来到了厦门,开始在这里训练。

据吉新鹏回忆,这座羽毛球馆的设施完备,当时放在全国都是非常先进的场馆。这里白天是专业队的训练场地,晚上对市民开放。“每到晚上,24片球场,基本都是爆满的。”

近日,记者走访这座羽毛球馆,依然可以看到大量市民在这里挥汗如雨,享受着羽毛球运动带来的乐趣,和30年前的情形一样。可见厦门羽毛球的辉煌历史并非偶然,因为这里有着深厚的羽毛球群众基础。

除了先进的训练场馆,早在当年,厦门的羽毛球运动水平也是非常高的。众所周知,中国羽毛球国家队的前身就是福建省队,栾劲、林江利和林瑛等厦门籍的国内优秀羽毛球运动员,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活跃在赛场上。

为羽毛球事业苦中作乐

厦门羽毛球运动的辉煌,更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对羽毛球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体育工作者,他们在这片场地上克服了各种困难,奉献了青春。

“第一批厦门羽毛球专业队的训练条件非常艰苦。”吉新鹏回忆,从当时的羽毛球馆走出来,体育中心什么建筑都没有,到处是泥地,队员们以前是住在原本的鹭江中学学生宿舍。篮排球馆建成后,大家又搬进了该馆的会议室,那里摆满了上下铺,男队员一间,女队员一间。教练团队就住在队员们的隔壁,训练在一起,吃住在一起。

每天早上天蒙蒙亮,教练、队员就起床开始出早操、跑步、力量训练等。7点吃完早饭后,大家还有一整天被排得满满当当的文化知识学习与羽毛球训练,一直到晚上才结束。

特别让吉新鹏难忘的是,当时厦门羽毛球队有一位顾问———林丰玉老前辈,已经70多岁高龄的他同样随队训练和生活,为厦门的羽毛球事业劳心劳力。

“所有人的心里都有着一份追求,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并没有人觉得辛苦。”吉新鹏介绍说。

两拒国家队的“橄榄枝”

“我进国家队,比原计划晚了半年多时间。”吉新鹏回忆,他于1996年进入国家羽毛球队,而其实在此之前,国家队已经两次向厦门队要人,但当时的教练组两次都拒绝了。

国家队要人,竟然拒绝了?这是听都没听说过的事情,但这确实是一段发生在这座羽毛球馆里的令人回味的故事。

“进去了,就不能让你被退回来,情愿让你晚进去。”根据吉新鹏的描述,这一主张就是当时的球队顾问林丰玉老先生提出的。

林丰玉老先生是印尼归国华侨,曾任福建羽毛球队总教练,在羽毛球领域有着极高的威望。原来,根据林丰玉老先生的考虑,将吉新鹏暂时留在厦门,是为了在这段时间内制定专门的训练方案,弥补吉新鹏的短板。如果早早地让吉新鹏进国家队,那里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尖子,虽然有利于技战术水平的快速提升,但国家队教练组不可能像在厦门队一样照顾到短板细节。

2000年悉尼奥运会,吉新鹏不负众望,获得了羽毛球男单冠军。这是厦门的第一块奥运金牌。

责任编辑:唐秀敏

相关阅读
关键词: 羽毛球馆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国道G324项目A2标段东环拼宽顺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