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门:安全处置医疗废物 筑牢生态防护屏障 

生态环境局工程师通过监管平台查看医疗废物的运输线路。 (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许晓婷 王玉婷 通讯员 许宇翔)昨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作为国内首个专业化的医疗废物环境信息监管平台——厦门市医疗废物环境监管平台,自2月24日正式运行、推广以来(截至6月30日),共对1240.84吨涉及疫情的医疗废物进行全程监管,保障医疗废物安全转移处置率达到100%。

早在2016年,厦门就率先建设危险废物电子化监管平台,给危险废物贴上“电子身份证”,纳入统一的信息化平台进行全程电子监管。此后,平台监管技术、流程不断创新,并结合监管实际进行精细化提升。尤其是疫情防控工作启动以来,厦门更是率先全国对医疗废物进行更专门化、专业化、智能化的监管,推广使用厦门市医疗废物监管平台,通过构建全覆盖的数据流向网络,精准解决小型医疗机构医废管理难题,力争实现医疗废物全生命周期跟踪管理的全覆盖,为有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筑牢安全屏障。

亮点1

数字管理 超时预警

提升医废信息动态管理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疗废物处置的监管,成为防疫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管平台建设之初,就专门设置了五类涉疫医废管理的模块,按照医疗废物处置“48小时周期闭环”要求,纳入智能监管,实现全流程规范处置。这一点,从一张转移联单的优化,就可以看出来。

“转移联单,就如同医废的身份证,记录着医疗机构名称、转移时间、转移数量、废物类别等信息。以往联单都是纸质的,基本靠人工记录、交接,材料容易污损、丢失,还可能出现数据造假、篡改的问题。有了这个平台,这些都不需要担心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许宇翔告诉记者,平台形成了联单“生成-运行-办结”完整的信息链条,信息化管理取代了纸质管理,有效避免人为干预,也保证了数据的有效性。

而电子信息链条的建立,最突出的作用,就是保障各环节处置的时效性。“按照规定,医疗废物从生成到销毁,整个流程要在48小时内完成。电子联单建立后,数据记录、留存、转移,全程数字化操作,只要哪个环节没有按时处置,系统就会自动向责任人员发送超时预警。”许宇翔介绍说,以前危废平台虽然也建立电子化信息管理,但是因为医废处置的特殊性,不能直接照搬使用,这个专业化监管平台最大的亮点,就是实现了对医废处置各环节时效性的把关。

而之所以能达到全程动态的管控,在于监管平台建立起“小型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运输单位-车辆GPS跟踪定位-经营单位”的完整数据流向网络,把所有环节及其责任主体都纳入其中,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确保处置及时、规范。以运输环节为例,监管平台与省运输管理平台联网,接入运输车辆GPS系统,运输全程受到管控,一旦出现违规运输或违法倾倒行为,平台会自动报警,指挥人员会立即派人前往现场核查、纠正。

亮点2

一键确认 方便操作

落实“小箱进大箱”模式

医废处置,涉及管理、贮存、运输、处理等环节,无论哪一环出问题,都容易造成病菌扩散、转移。特别是一些村卫生所、社区卫生服务站、诊所等小型医疗机构,由于地点偏僻,加上医废产生量小,容易有超期滞留、转运不及时的问题,存在二次污染风险。

据了解,厦门正加大推行“小箱进大箱”收集模式,也就是说小型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废物,以协议委托形式,交由大型医疗机构进行集中收集处置。但是以往的流程都是线下操作,特别是建立委托关系时,小型医疗卫生机构要自己建档,筹备合同等,环节相对复杂,难以全面落实到位。监管平台推出后,问题迎刃而解。

“医废平台构建起数据网络之后,委托流程大大简化,如今,小型医疗卫生机构只需要通过平台一键确认,便可与大型的机构建立委托关系。”据介绍,目前,厦门学校卫生室、中医私人诊所和中医推拿等床位总数在19张以下(含19张)的小型医疗机构,都能以快速一键确认方式进行委托,极大降低了人员负担和成本投入。

不仅如此,将小型机构纳入平台监管,也进一步推动“小箱进大箱”模式落实落细。“小型医疗机构的医废由大型医疗机构接收后,交接填报、转移联单、台账管理,每个环节信息,每一项数据,都会在平台上实时更新显示。”许宇翔介绍说,监管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检查,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这正是以前线下管理方式难以达到的。

据了解,目前全市大小医院、诊所纳入监管平台的医疗机构已达1526家,截至6月30日,共转移联单14344批次。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继续密切跟进监管平台运行情况,提升医废管理效率,切实发挥平台作用,为生态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