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意改革 奔跑前行
蹚出法治政府建设创新之路
厦门积极探索创新,争当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先行者,创造多项“全国第一”
2014年
2015年
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在100个被评估的城市中,厦门综合得分连续两年名列第四
2017年
厦门获“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
2020年
厦门获评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
厦门日报讯(记者 江海苹 黄琬钧 通讯员 胡雨阳)金秋时节,东海之滨,鹭岛厦门,处处叠翠流金。
捷报传来:日前,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公布,福建省厦门市榜上有名。就在昨日,《法治日报》刊载了我市紧扣优化营商环境主线,不断向纵深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经验做法。
这项殊荣,是“试金石”,检验的是厦门这座“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底色。
这项殊荣,来之不易。在平安、和谐、稳定、发展的背后,凝聚着一代代厦门法治人的心血与汗水。
2014年、2015年,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法治政府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在100个被评估的城市中,厦门综合得分连续两年名列第四。
2017年,厦门获得“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称号。
创新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立法先行保障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序推进,从立法管理、宣传教育、分类体系建设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厦门样本”;
将标准化理念融入冷链物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治理过程,形成标准化工作“厦门模式”,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全国首创大数据“云卫监”模式推动技术创新,填补卫生监督执法领域空白篇章;
厦门自贸片区积极探索市场准入领域审批制度改革,全国率先推行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始终坚持法治建设与改革开放同频共振,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爱拼才会赢”的进取精神,以改革推动法治建设,以法治引领、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蹚出一条具有特区特色的法治政府建设创新之路。
先行先试
厦门精准立法为全国提供示范
法治政府建设,立法先行。从1994年获得经济特区立法权至今,厦门充分发挥特区立法“试验田”作用,把提高立法质量放首位,在精准立法上下功夫,让立法项目尽可能体现厦门特色,从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在遵循宪法规定和法律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着力先行先试,谋求创新变通,为厦门的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2020年8月1日,市民孟先生开车经过金尚路与金湖路交叉口时,因接听电话被民警拦下。
“根据新交规第四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观看视频或者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及其他电子设备的,处以二百元罚款。’”民警开出了200元的罚单,并扣2分。孟先生直言,“这处罚在理,认了。”
当天,《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的决定》开始实施。仅3小时,民警在上述路口便查处“驾驶机动车时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的违法行为11起。
新修订的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被视为《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的又一个有力补充。这个全国首部系统性社会文明法规将“精准”二字贯穿整个立法过程,运用法治手段涵养城市文明。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实施3年来,被称为“带牙齿的法规”,有效治理了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在禁止吸烟场所吸烟等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道德领域的不文明陋习。
水清岸绿、白鹭齐飞的筼筜湖,被誉为厦门的“城市会客厅”。厦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对筼筜湖整治提出的“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治湖方针,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重点对湖区管理体制机制、规划与建设、治理与保护等进行制度设计,织起最严密法治网,守护“城市会客厅”。
近年来,厦门聚焦生态文明领域,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 《厦门经济特区筼筜湖区保护办法》《厦门大屿岛白鹭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一批高质量首创性的地方法规,用法治精心呵护厦门的蓝天绿水。2017年厦门会晤时,习近平总书记盛赞厦门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
厦门是著名侨乡和闽南文化发源地,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多年来,厦门始终注重加强文化保护立法,制定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全国首部地方文化保护法规《厦门经济特区闽南文化保护发展办法》,为守护好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好闽南文化提供全方位制度支撑。与此同时,致力于打造文旅会展名城,出台《厦门经济特区旅游条例》,用法治护航“诗与远方”。
立精准管用之良法,厦门为全国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样本。2015年出台全国首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的地方性法规,着力打造新时代特区版“枫桥经验”;率先全省出台商事登记条例,以“证照分离”为主导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相继出台全国首部多规合一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等法规,为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政府透明度与群众满意率实现双提升
为政者须率先奉法。在厦门,“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理念已成为政府各部门的共识,权力运行日渐步入法治化轨道。从理念到行动,“法治政府”骨架更稳固。
多年来,在建设法治政府的征途中,广大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化解矛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权力在法治阳光下运行。厦门在2016年、201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政府透明度指数综合评估中位列全国第一。自2006年以来,在省政府对全省各设区市政府绩效评估依法行政指标年度考核中,厦门综合得分连续12年位居首位。
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在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助推器作用,积极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创新行政复议运行机制,成立行政复议委员会,实行统一受理、统一审查、统一决定的复议模式。厦门市获评全国行政复议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国行政复议委员会试点工作座谈会上作典型发言,国务院法制办简报刊载了厦门的试点经验。
创新规范性文件管理方式,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出台《厦门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其中的“厦门市规范性文件机制管理创新”项目荣获第二届“中国法治政府奖”提名奖。
为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厦门不断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深化综合执法试点,切实解决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交叉执法问题。2018年6月,厦门市率先全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实现执法信息公开透明、执法全过程留痕、执法决定合法有效。
率先全省试点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工作,建立各部门制定报备行政裁量权标准动态管理机制,扎紧制度笼子。采取“全面检查+重点监督”“交叉检查+复查复核”方式,每年组织对市、区两级政府部门开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例行“体检”。同时,以问题整改为抓手全面梳理问题,推进点上督促与面上规范相结合,有力推动各行政执法部门进一步细化裁量标准,完善执法流程,健全配套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创新执法方式方法,提升文明执法水平,让城市管理更有温度。2019年以来,厦门创新推出“摊规点”管理模式,有效破解了“流动摊贩”治理难题。“摊规点”的引入让“无序经营”变为“有序经营”,提升了市容环境品质。小小“摊规点”彰显大文明,如今的厦门街头,统一规范经营的“摊规点”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厦门还探索建立跨部门综合执法模式,推动事中事后监管综合执法平台进驻市、区两级176个监管执法部门。探索“互联网+”跨部门综合执法机制,推动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五大领域执法队伍有效整合,组建13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进一步理顺执法职责,优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实现“一个领域一支执法队伍”,不断用法治之光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改革发展。
激发活力
打造法治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在刚刚圆满落幕的2020年厦洽会上,1018个客商团组携手赴会,其中,来自69个国家和地区的248个境外驻华客商团组来厦寻求中国机遇。今年的“云上投洽会”开启线上线下融合新模式,客商纷纷踏“云”而来,从线下到云端,从“面对面沟通”到“屏对屏交流”,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圈”,正携手厦门开启新一轮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互动。
厦洽会上,菲律宾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大使等外国客人和一些客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对厦门印象深刻,尤其对近年来厦门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着力点,不断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力度印象深刻,他们纷纷表示,接下来期望能和厦门有更长期的合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
为了更好地营造法治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厦门对标一流抢“高点”,自2015年起,率先参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在各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进“放管服”改革,形成诸多在全国复制推广的经验、“厦门样板”,为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着力打造更加高效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启动“多规合一”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e政务”全国首创刷脸认证便民服务模式,打造24小时不打烊随处办的政务服务,获福建省改革创新项目评审第一名,在全国复制推广,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进行专题报道。
“创新不动产登记工作模式”“优化用电环境”等先后入选全国自贸区最佳实践案例。全国首创“单一窗口+空运物流”模式,入选“2019中国改革年度案例”,“一单多报”、海关业务预约平台等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海关通关时间位居沿海十大口岸第二位。
聚焦安商,厦门积极致力于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
2019年4月,成立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厦门金融司法协同中心,以优质司法服务助力打造一流金融营商环境。
2019年9月,成立厦门知识产权法庭,将厦门打造成国内国际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优选地。
2020年8月18日,福建省首家破产法庭——厦门破产法庭正式挂牌成立,将进一步发挥破产审判拯救市场危困主体、实现市场主体优胜劣汰、整合利用市场资源的作用,为高素质高颜值厦门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能。
持续创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设立全国首个市级诉非联动中心,全面推动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机衔接,促进多元解纷力量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全流程互动。设立市行政争议多元调处中心,进一步健全行政争议调解工作机制和网络体系。
厦门还立足区位优势,充分发挥“排头兵”作用,先行先试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打造海峡律师论坛、两岸基层调解员联谊交流会、涉台社区矫正中心等两岸法律服务品牌。率先形成涉台司法服务“一条龙”机制,设立全国首个涉台法庭、首个集中办理涉台案件的检察室,首创台胞陪审员制度,涉台检察联络工作写入最高检工作报告。在厦门自贸片区设立全国首家大陆与台湾地区律师事务所联营办公室,为两岸经贸往来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当好“主笔人”
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增强群众安全感获得感
理念驱动治理格局转变。厦门以开展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为契机,倾力当好主笔人,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城市治理体制,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平安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在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会议作创新社会治理的典型发言。
着眼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深入实施主动创稳、铸魂创安、强基创先“三创工程”,全力推动维稳工作由“被动防”向“主动创”转变。紧盯房地产、涉众金融等热点领域,开展常态化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最大限度实现就地稳控和化解。全国首创“公证+”多元调解衔接联动机制,形成以治安调解室、公证调解室、调解谈心室暨远程司法调解室“三室一体”衔接联动化解矛盾纠纷的运行模式,获评全国公安机关优秀行政执法制度。
“五治并举”协同发力。以政治强引领,健全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机制,湖里区新时代小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获评全国“十大社区发展创新案例”。以法治强保障,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厦门警务透明度排名全国第二。以德治强教化,全力推动“爱心厦门”建设。以自治强活力,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社区自治体系,获评民政部“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打造曾厝垵社会共治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特色品牌。以智治强支撑,“i厦门”手机平台实现40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一网”办理,入围第九届中国“智慧城市”十强,政务服务进入“秒批”时代。
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反映较强烈的吃住行等方面存在的乱点乱象入手,持续深入开展“五安”系列平安工程建设,有效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完善小区安防系统,塑造“家安”;开展道路交通亡人事故专项整治,打造“路安”;推进食品药品网格监管全覆盖,保障“食安”;强化建设施工、消防安全、防台防汛等领域安全管控,推进“业安”;提升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覆盖面,实现“心安”。2020年上半年,全市群众安全感率达99.358%,连续位居全省第一,再创历史新高。
法治政府建设永远在路上。站在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的新起点上,厦门将对标一流,锚定航向,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在提速中超越,在超越中领跑,为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率先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坚实法治保障,蹚出一条法治政府建设的创新之路。
责任编辑:唐秀敏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