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分选设备正对可回收物进行精细分选。(记者 林铭鸿 摄)
精细化分类后的低值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运到工厂进一步处理。(记者 林铭鸿 摄)
居民自觉将牛奶盒、快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投入蓝色垃圾桶。(记者 吴海奎 摄)
专车收运低值可回收物。(记者 吴海奎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 柯笛 通讯员 李文林)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它们被居民投入“蓝桶”;随后,有蓝色外观的“专车”,将它们运输至分拣中心;在分拣中心,它们被精细化分拣——纸质的、玻璃的、金属的分门别类;最后,它们各自进入再生工厂,实现“重生”……在厦门,曾经被当成垃圾处理的外卖盒、牛奶盒、玻璃瓶等低值可回收物,如今走上了再生利用之路,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分。这背后,得益于厦门久久为功、环环相扣推动建立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厦门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双碳”行动,紧紧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探索建立“分类投放、统一清运、区域分拣、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循环模式和处置机制,推动建立了具有全国示范效应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
厦门市垃圾分类中心介绍,目前,厦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已步入垃圾分类“资源化”阶段,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和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先行试点
推动建成
规范管理体系
生活中像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卖餐盒等可回收物,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被循环利用,回收成本大,经济附加值低,因此被称为低值可回收物。
在以往,全国大部分城市将低值可回收物当成普通垃圾来处理,要么一烧了之,要么一埋了之——不仅增加垃圾处理的负担,而且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环境污染。
近年来,通过开展精细化分类,厦门让低值可回收物实现“真回收”,并逐步进入规范管理。
早在2020年7月,厦门市垃分办发布《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经过修订,目前将低值可回收物分为废玻璃、陶瓷类、废塑料、废纸和废纺织衣物五个品类。通过在生活小区开展低值可回收物收运试点工作,引导居民从源头上做好低值可回收物分类。
在思明区嘉莲街道英皇湖畔小区,门口的宣传板醒目提示:“一次性杯子、泡面桶、塑料餐盒、利乐包……它们不是垃圾,完全可以回收利用。”小区鼓励居民从生活垃圾四分类中更进一步,开展精细化分类,其中玻璃、陶瓷投放至玻璃陶瓷专用桶,废塑料、废纸投放至蓝色可回收物桶,废纺织衣物投放至小区内设置的织物箱。经过实地检测,其他垃圾中的低值可回收物占比超过20%。在为期20天的统计数据中,蓝桶收集的可回收物为315桶,黄桶收集的其他垃圾仅121桶。
从建立规章,到先行试点,厦门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为形成“分类投放、统一清运、区域分拣、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循环模式和处置机制,一步步打牢基础。
完善配套 回收利用成效显著
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抓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四大环节”,厦门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配套完善的低值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资源回收利用成效显著。
当前,厦门由各区政府部门委托相关企业负责垃圾分类收运,低值可回收物采取定时、定点、定线与预约相结合模式,使用带有专门标志标识的专用车辆,定时清运可回收物桶,科学规划“公交化”直运线路,转运至专业的分拣中心进行分拣处理。
2022年12月,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在厦门海沧正式投运,日分拣量达50吨,主要分拣除玻璃、陶瓷、废纺织衣物以外的低值可回收物。分拣后的物料通过机器人进行质量控制、提高纯度等方法,被精细化分拣为普通纸、纸塑复合、利乐包装等15个品类,最后分别打包压缩后,送往下游再生处理厂家,实现“变废为宝”。
此外,玻璃陶瓷桶内的废旧玻璃陶瓷,将通过加工作为建筑材料回收使用;织物回收箱里的废旧衣物等,经回收企业分拣,可重新使用的,经过清洗、消毒后,出售或通过爱心慈善机构等捐赠至有需要的贫困地区,无法重新使用的,则作为织物原材料破碎后重新回收利用;其他低值可回收物也由既有的再生资源企业处理。
仅2022年1月—11月,厦门就回收再生资源73.46万吨。其中,家电及电子产品343.94吨、废金属530751吨、废玻璃33809吨、废织物1857.3吨、废纸137836吨、废塑料30045吨,据不完全统计,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率已达50%以上。按平均每天产生800吨的低值可回收物进行测算,经回收至少可减少近百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积极探索 推进“两网融合”
根据国家住建部和省住建厅有关工作安排,厦门市坚持“末端牵引前端”的工作思路,以考评、执法为抓手,倒逼各区建立健全低值可回收物收运体系,及时报备收运车辆,做好厦门市智慧环卫平台生活垃圾分类直运系统的车辆录入和上线工作,在前端“应分尽分”的同时,实现末端“应收尽收”,并积极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进一步完善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体系,实现低值可回收物从“垃圾”到“资源”的转变。
此外,厦门正积极探索可回收物领域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为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体系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保证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再利用产业稳步发展。厦门还引导市场建立可持续发展制度,鼓励各个行业在具体商业模式中提高玻璃、快递包装等的重复使用率,并督促再生资源服务点运营管理实现标准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进一步提高资源化水平。
据介绍,接下来,厦门还将继续推进低值可回收物末端处理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发展,鼓励企业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产学研用合作,鼓励科研机构、高校开展低值可回收物处置技术创新、循环经济应用研究,帮助“放错地方的资源”在科技助力下实现应分尽分、物尽其用,助推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与“双碳”行动实现协同发展。
责任编辑:唐秀敏
- 厦门:今年探索建设垃圾分类碳交易平台2023-03-06
- 闽侯:垃圾分类收运“公交”来了2023-02-27
- 厦门去年12月垃圾分类考评成绩公布 海沧区继续领跑2023-01-28
- 福州晋安区垃圾分类出实招见成效2023-01-19
- 福州首个垃圾分类主题公园鼓楼开园亮相2023-01-08
- 《泉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下月施行2023-01-06
- 福州市垃圾分类水平稳居全国前列2023-01-04
- 厦门11月垃圾分类考评成绩公布 海沧区蝉联榜首2022-12-29
- 厦门:垃圾分类“必修课”怎么上?学校有妙招2022-12-09
- 莆田秀屿:分类新时尚,垃圾变宝藏2022-12-02
-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
《厦门经济特区数据条例》3月1日起实施2023-03-0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