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厦门有6名学生的事迹近日登上《人民日报》,其中一人是中职生。

《人民日报》用了六个版介绍300名学生的简要事迹,包括100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00名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00名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福建有11名上榜,其中,厦门的高校和中职校有6人。

报道说,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4.5万名优秀研究生荣获2021—2022学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万名优秀本专科学生荣获2021—2022学年度国家奖学金,2万名优秀中职学生荣获2021—2022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其中300人上了报纸。

厦门上报的6人中,两人来自厦门大学,分别是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材料与化工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黄佳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化学专业2019级学生张雨豪;两人来自厦门理工学院,分别是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信息专业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2020级硕士研究生赖家梅,厦门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2019级学生马康;华侨大学也有一人上榜,是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9级学生程家琪。从事迹上看,高校学生入选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发表论文、参加科研或是参加创业比赛等。

引人注目的是,本市还有一名中职生的事迹也上了《人民日报》,他是厦门市集美工业学校2020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杨俗仁,报道说,杨俗仁2022年获福建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赛项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赛项二等奖。

国家奖学金是国家为了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由中央政府出资设立的用来奖励特别优秀学生的奖学金,其评审最为规范,标准最为严格。

奖励标准为:中职学生每生每年6000元;本专科学生每生每年8000元;硕士生每生每年2万元;博士生每生每年3万元。

【人物】

集美工业学校杨俗仁

安静的“实力派”连续两次参加国赛

三年前,杨俗仁带着中考失利的挫败感来到集美工业学校,现在,他获得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已经被保送到福建信息技术学院,他还作为中职生代表,事迹上了《人民日报》。

杨俗仁昨晚接受本报电话采访时说,当时我以为在中职混个大专读就完事,但现在我很有成就感,我知道这条职业教育的道路我可以一直走下去,前面有前途。

这位中职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国赛中获奖——去年举行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杨俗仁获得中职组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赛项二等奖。

杨俗仁到集美工业学校不久后,他的班主任陈紫晗就看上他的安静,邀请他参加竞赛,他同意了。不过,杨俗仁说,他第一次接触到设备时,内心其实有点抗拒,因为设备到处都是油,连编程的键盘也都是油。而液压与气动系统装调与维护比赛要求选手既要动手安装、调试生产线的设备,又要编程,比赛时,还不能把油擦到卷子上,否则会被扣分。

不过,和比赛的艰巨比起来,油腻算不了什么。陈紫晗说,单是实操就要考7个小时。这也意味着杨俗仁备战的每一天,都是七小时打底。

杨俗仁说,备战国赛的前两个月,每天吃完早饭,他就要到实验室,模拟国赛过程操作七小时,接着再和指导老师讨论不足,研究方法,解决问题,一般都要奋战到晚上10点。

陈紫晗向记者透露,杨俗仁经历了不少煎熬,例如,经历激战才拿到厦门唯一一张门票参加国赛,还有,他一度编程速度提不上来。不过,对于这些,杨俗仁只是简短地回答说:还好啦!

杨俗仁昨晚仍在实验室备战新一届的国赛,今年他换了一个比赛项目,这是一个双人比赛,他的同伴在电话那边叽叽喳喳地替他回答记者问题,似乎比他更熟悉他自己,小伙伴说,没办法,有实力的人就是比较不会说话。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