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2024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发布

在垃圾分类督导员的监督指导下,居民精准分类投放垃圾。

《2024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发布

厦门举办的文艺活动中,主办方引导市民游客准确分类投放垃圾。

厦门日报讯(文/图 记者 柯笛 通讯员 林时蔚)坚持“垃圾分类就是低碳生活新时尚”鲜明导向,全力推动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发展,近日,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2024年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明确五项重点任务和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

《工作方案》指出,今年,按照住建部、省住建厅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部署,厦门市坚持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提升群众生活品质的高度,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摆在重要位置,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让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

《工作方案》强调,为保障厦门垃圾分类工作可持续发展,要进一步完善垃圾分类长效机制,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法治化;要完善垃圾分类常态化运作协调机制,破解难点堵点问题,加强协同联动,确保垃圾分类工作落细落实;要深入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核评估制度,完善考核评估体系;要加强对重点环节、重点场所、重点对象执法检查力度,将宣传教育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针对薄弱区域、突出问题,提高执法效果。

优化提升工作机制

完善志愿服务体系 健全“五位一体”联动机制

进一步推动市、区、街道(镇)、社区(村)党组织四级联动,构建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共治共建、互联互动工作格局。每季度听取群众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加强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结合业务工作积极开展垃圾分类专项宣传活动。将垃圾分类作为加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推动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单位、志愿者(党员)、居民“五位一体”联动机制。

扩大覆盖宣传教育

丰富宣传活动形式 健全教育长效机制

以开放宣教基地、打造垃圾分类主题轮船、码头和公园等多种形式,在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期间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升群众文明素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方式。

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知识教育长效机制,明确内部管理岗位和职责,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组建市、区两级垃圾分类宣教讲师库,统一编制培训教材,定期开展知识培训,提高全民分类意识和分类水平。

提升源头分类品质

压实物业服务企业责任 优化升级分类设施

进一步压实物业服务企业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职责,将物业服务企业履约履职情况作为考核评估加分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和志愿者桶边劝导机制。确保物业服务企业依法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对物业内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工作进行宣传、指导,对不符合分类投放要求的行为予以劝告、制止。

优化升级分类设施,推进落实厦门200个生活垃圾分类屋(亭)建设任务,改善居住环境,提升投放便利性,并进一步推广垃圾分类智慧化视频监控系统,防范垃圾落地、不分类等违法行为。

建设全过程体系

提升分类处置能力 完善信息化管理平台

适时启动环卫车辆、清洁楼压缩、垃圾分类收集等设备的更新、建设工作,提升收运服务水平,助力构建低碳交通体系。

加快推进可回收物分拣设施、生物质资源再生项目二期工程等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推动生物质资源再生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为城市发展预留出适度的处置能力。

进一步建立完善垃圾分类综合管理平台,并将区级信息化资源纳入市级信息化平台,打造互联互通、数据同步、业务协同的平台体系,推动城市垃圾分类运行一网统管。

提高源头减量 资源化利用

加大垃圾源头减量力度 完善低值可回收物体系

推动餐饮行业、一次性用品、商品包装等减量,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不得将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医疗垃圾等混入生活垃圾。

拓展资源循环利用渠道,如集美区大件垃圾处理厂组织市民免费认领家具等,鼓励有条件的大件垃圾处理企业定期开展“公众开放日”等活动。

探索推进“互联网+”、智能回收箱等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体系,推进环卫清运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两网融合”,助力厦门碳减排。

责任编辑:唐秀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