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厦门新闻
分享

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何以全国推广?

厦门适度超前布局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图为东部固废处理中心。(记者 林铭鸿 摄)

厦门日报讯(记者 吴海奎 通讯员 林时蔚)夏日时节,东海之滨的厦门,天蓝海碧,满目葱茏。

“西瓜皮是厨余垃圾,放绿色桶;牛奶盒是可回收物,放蓝色桶……”在思明区盈翠嘉园垃圾分类投放点,市民陈锐正手把手教6岁的儿子如何将垃圾正确分类。

在厦门,无论是在中心城区,还是在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早已融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成为许多人的“肌肉记忆”。

垃圾分类工作连续24个季度位居全国前列、垃圾分类“厦门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向全国推广、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入选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资源化利用率由44%提升至91%……2016年以来,厦门垃圾分类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探索与发展历程,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

人们不禁要问,何以厦门?厦门何以?

坚持高位推进,“一把手”亲自抓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厦工作期间,亲自主持编制了《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明确提出“生活垃圾要采取焚烧、深埋或做基肥等进行分类处理,不要任其堆放或倾倒海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阐明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路、新观念,为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厦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对垃圾分类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

2017年3月,厦门成立了以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凝聚四套班子、各职能部门和属地各区合力。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垃圾分类工作,深入一线实地调研垃圾分类工作开展情况,每年召开全市垃圾分类推进大会进行动员部署。

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何以全国推广?

厦门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记者 林铭鸿 摄)

垃圾分类“厦门模式”何以全国推广?

居民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的场景在厦门随处可见。(记者 吴海奎 摄)

在厦门,垃圾分类工作从来不是靠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上下联动、部门协同。比如,近期举办的“2024年绿海鸥垃圾分类夏令营”活动,主办单位就有市政园林、教育等相关部门。

握指成拳聚合力。各级党政齐抓共管,市、区部门分工明确、“条块结合”,形成合力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有序开展。

坚守为民初心,推动全民参与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初心是什么?在厦门看来,是为了改善人居环境、节约资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走进湖里区长乐三期小区,路面干净整洁,密闭式的垃圾分类屋在绿树掩映下,与小区环境融为一体。垃圾分类屋还配备了洗手、除臭、杀菌、灭蚊等设备,为居民提供整洁、规范的投放环境。

“以前各种垃圾都混在一起,在夏天特别容易发臭,引来蚊虫。现在,大家都养成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垃圾每天准时清运,环境变好了,我们住得也更舒心。”对于垃圾分类给居住环境带来的变化,居民黄先生深有体会。

得益于垃圾分类直运的广泛推行,一方面,垃圾运输车在路上“跑冒滴漏”污染环境的现象大为减少;另一方面,原本产生“邻避”效应的清洁楼,转换为垃圾分类科普馆、城市记忆展馆、爱心驿站、泡沫压缩站、可回收物暂存点等,实现化“邻避”为“邻利”。

“以前清洁楼总是产生噪声、异味,让大家避之不及,现在环境干净整洁,还成为活动丰富的公共空间,感觉住在这里幸福指数都提高了不少。”思明区黄厝社区塔头社将清洁楼改造为“塔头会客厅”,居民连连点赞。

近年来,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行,厦门城乡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大大提高。

从2017年至2023年,可回收物日均分出量增长1.7倍;有害垃圾日均分出量增长80倍;厨余垃圾(含餐厨)日均分出量增长2.6倍,吨发电量提高45.8%。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我爱我家,共同守护!”在2024年“厦门市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周”上,56岁的集美“垃分达人”钟爱美带着自编自导的竹板歌亮相。

作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者,钟爱美经常自掏腰包买贴纸、布娃娃作为给小朋友的奖励,带领广场舞姐妹学快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垃圾分类理念。

近年来,厦门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垃圾分类工作格局。通过开展“近邻党建”、党员“双报到”和“党员认岗位”等活动,让党员干部成为垃圾分类的实践者、宣讲者、推动者和监督者;建立市、区、街(镇)三级志愿服务队伍,将志愿服务与垃圾分类结合起来,让志愿队伍成建制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

坚定改革创新,为全国探路先行

改革是厦门经济特区与生俱来的重要使命。

近年来,厦门大力弘扬特区精神,敢于先行先试,勇于争先领跑,为全国重点城市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工作探索试验、探路先行。

法者,治之端也。2017年,厦门充分用好特区立法权,出台实施全国第一部垃圾分类全链条管理法规——《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此后,又陆续配套出台了《厦门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厦门市大件垃圾管理办法》等20多项配套制度、导则和规范,为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置和投放点设置等工作提供标准化路径。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厦门敢于动真碰硬,让违法者得到相应的处罚。今年4月,湖里一家生鲜超市多次未履行好垃圾不落地、分类投放等要求,城管执法部门依据《厦门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对该超市罚款人民币10000元。

垃圾分类工作的堵点、难点在哪,改革创新的触角就伸到哪里。

生活中常见的玻璃瓶、奶茶杯、牛奶盒、外卖餐盒等低值可回收物,由于回收价值低,大多被当成其他垃圾来处理。 如何提升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率,成了全国许多城市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厦门在全国率先制定《厦门市生活垃圾低附加值可回收物指导目录》,印发《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工作方案》,出台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补贴系列工作办法,推动循环经济具体措施落到细处。

2022年12月,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正式建成投产运营,截至2024年6月30日,助力减排4.1万吨二氧化碳,节约2.5万吨石油。按此项目运行模式推广,全市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量将达到每年15万吨,全年可减少约 43.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2023年12月,厦门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模式被列入第二十八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中国角”边会优秀案例,向全球分享“厦门经验”。

在推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方面,厦门还有诸多探索和创新。比如,为解决农业废弃物污染的问题,厦门在翔安区庄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展生厨余就地资源化试点工作,创新采用复合微生物技术,把农业废弃物高效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既倒逼源头推行垃圾分类,又实现垃圾“源头减量”,变废为宝。

发展不停步、创新不止步。2024年1月22日,全国首宗垃圾分类碳减排量交易在厦门湖里区金安社区签约落地,助力城市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强化全链条建设

厨余垃圾进入生物质处理厂,可回收物进入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其他垃圾用于焚烧发电,有害垃圾严格按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厦门,居民前端分好的每一袋垃圾,从离开家起,就开始了不同的旅行,有着不同的归宿。

厦门坚持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于一体,统筹抓好前端、中端、末端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构建全链条完整闭环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

前端,持续优化分类投放设施。全市共投入40万个分类垃圾桶,并常态化做好垃圾桶清洗和消杀工作。通过点位优化合并,将全市小区的垃圾投放点由2017年的3.6万个,合并到4000余个。因地制宜推动垃圾投放点改造成富有特色的投放屋(亭)。

“源头分好了,中端运输是否存在混运情况?”这是许多居民关心的问题。

为防止中端运输环节“混装混运”,厦门配足配齐分类运输车辆,分颜色喷涂明示运输垃圾类别,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大力推行“定点收集、桶车对接、公交化运输”的错峰直运模式。现已设置1077条直运线路、1万余个接驳点,垃圾转运车辆直接到小区内投放点或接驳点位收运垃圾。

走进翔安东部固废处理中心,园区内绿树成荫、烟囱高耸,垃圾运输车来回穿梭,一派繁忙的场景。这里是全市最大的垃圾综合处理基地,可分门别类处理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餐厨垃圾等。

厦门坚持“末端牵引前端”,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布局建设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确保垃圾处理能力与产量相匹配,已建成集垃圾焚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有害垃圾集中处理、大件垃圾处理和可回收物再利用为一体的垃圾处理配套体系格局。

目前,厦门全市垃圾焚烧日处理能力达5450吨、餐厨垃圾日处理能力900吨、厨余垃圾日处理能力1100吨、可回收物日分拣能力50吨,有害垃圾和工业固废年处置能力4.65万吨,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不久前,厦门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拓展生态文明建设“厦门实践”的意见》指出,要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保持全国领先水平。

站上新征程,厦门各级各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摆在重要位置,协同发力、精准施策,巩固优势、补齐短板,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持续走在全国前列,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厦门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第三届振兴杯武夷岩茶大赛奖项揭晓 茶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