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漳州食品交易会:营商服务要找准企业“共鸣点”

海峡网1月7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上月29日至本月1日,2018年中国食品名城(漳州)食品交易会开幕。这是漳州市首次作为东道主举办的大型全国食品行业盛会。作为“中国食品名城”,漳州食品企业多、品种多,在32个食品大类中,漳州就覆盖了31类。丰富的食品种类引来全国近5000名客商参会,445家食品企业在家门口广结良缘。这场展会让漳州企业家们清楚地看到:这片热土有不断成长的市场,有消费升级的商机,更有主动向世界开放的定力,而最具吸引力的,还是漳州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不断做出的努力。

回望过去,漳州也曾通过拼资源、拼政策换得了外商投资的青睐;现在,漳州则是瞄准企业痛点,通过拼服务、拼环境,营造持久的吸引力。这些,通过三个阶段可窥见一斑。

第一个阶段是漳州市工信局和商务局牵头组织的“漳州味·国内行” “漳州味·世界行”活动。2014年以来,漳州连续多年组织本土优质企业前往国内主要城市以及俄罗斯、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参展办展,对全面展示漳州形象、开拓境内外市场起到良好成效。

第二个阶段是参加专业展会阶段。早些年,漳州一些水产、罐头等食品企业主要以出口为主,订单大,经营模式简单,利润空间小。汇率的不稳定,给外贸企业带来一定风险。他们逐渐意识到,外销内销同步走才是较为稳妥的办法。然而,国内的销售比较复杂,打入市场的周期也很长。怎么办?专业性全国展会每年吸引30万客商,不少企业开始自发抱团参展。然而,几家企业单打独斗,终究吸引不了眼球。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2017年开始,漳州市以政府牵头、行业协会带动的模式,连续组织上百家漳州食品企业参加春秋两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对于企业而言,政府一方面抱团争取优势展位、营造气势、节约成本,另一方面补贴参展企业,坚定了大家走出去的信心。许多企业都在展会上拿到了订单。但专业展会的参展费用,对创业初期的小企业来说仍是不可承受之重。

企业家的呼声就是“痛点”。抓住这个“痛点”,第三个阶段来了,漳州开始筹划在家门口办食品展。漳州市先出台了八条措施支持食品产业做大做强;紧接着,由漳州市政府牵头办展,漳州市食品工业协会落地实施,邀请全国经销商前来参展;相关部门协调安保、场地、物流等问题,并执行摊位免费的优惠政策。于是,企业将各自的经销商邀请过来,资源共享。在家门口,照样能接触全国经销商。而对创业型小企业主来说,也是很好的“换脑”行动,这种思维的冲击可能比单纯拿到订单更重要。

这还不算,企业家还可以把经销商请到工厂里,实地考察企业的品控、实力、战略等。企业家和经销商们一起,切身实地研究消费者,研究大众需求,一起开发新产品。只要用心合作,双方就可以成为长久的战略伙伴。这或许也是举办展会最有价值的地方。

专业展会还发挥了“聚集效应”。如果一个城市成为一个产业的“聚集创新会展中心”,那么这种集聚效应将会趋向于自我强大,优势也会越来越明显,最终能对城市形象、服务业、制造业、品牌、旅游业等带来系统提升。

一个展会的变迁,也能指向一个宏大的区域经济发展命题。这样的动力,很大程度上缘于发展的需要、竞争的压力。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是流向营商环境的高地而非洼地。因此,我们看到漳州持续不断地思考,并且敢闯敢试。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里,漳州意识到,要把优化营商环境与企业家需求、地区发展紧密关联在一起。相关部门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瞄准企业“痛点”“难点”“堵点”,根据企业的合理诉求和实际情况因势利导,不断调整工作方向,建立起“政府—协会—企业”的协作模式。即政府以出台政策、资金补贴等方式为企业办会、减压、打气;协会负责收集企业意见、组织落地实施;企业经营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三者联结起来,形成当地食品产业的良性互动圈。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据统计,2018年1—11月,漳州市食品规模工业产值1438亿元。这样的成绩,是一座城市多年以来持续推进改革的结果。然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没有休止符的系统性工程。这片热土还将通过不断努力引来各路英雄,在发展自己的同时造福世界。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