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一“花”一世界 漳州棉花画的半世沉浮

郭美瑜近期正在赶制“一带一路”大型棉花画展。

67岁的郭美瑜伏在案上,一丝不苟地做着棉花画,一厅两居室的工作室里挂满棉花画作品,客厅中一张大案台占据了一半空间,棉花、绒线、剪刀、胶水等摆在上面。只见一团不起眼的棉花,在郭美瑜灵巧的手上,经过捻、揉、抽、粘……变成了一张张棉纸,一根根梁柱,一片片羽翼……一撮棉花、一团绒线,一把剪刀、一杯桃胶,成就了一幅幅含蓄隽永、格调清新的立体画作,让人啧啧称奇。

郭美瑜正带领着自己的团队做一个棉花画大项目,主题是漳州的故事、人物、风景古迹等,她暂时取名“一带一路”,不久之后将在漳州美术馆展览。

时间回到2004年某天,中央电视台《夕阳红》节目组来到法国一户普通人家拍摄节目,主人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棉花画说:“欢迎来自棉花画故乡的朋友”。彼时,棉花画在它的故乡漳州已消失十几年了。

消息传回国内,传回了漳州,人们才想起快被忘却的棉花画。几经寻找,人们终于找到当年棉花画“五朵金花”之一的郭美瑜,多番劝说后,郭美瑜答应担负起传承漳州棉花画的职责。

于是,在郭美瑜的努力下,曾经辉煌一时的漳州棉画起死回生,再次回到了人们的视野。

一“花”一世界 漳州棉花画的半世沉浮

郭美瑜棉花画代表作《百鸟朝凤》

转型改良 棉花被“搬”上镜框

在郭美瑜创作的棉花画里,有幅《百鸟朝凤》不得不提,该幅画长2.58米,宽近2米,昂首于山岗的凤凰,五色的羽翼迎风而飘,黄鹂、寿带、喜鹊、燕子、白头翁等上百只鸟儿在它周围嬉闹飞翔,不同季节的鲜花争相怒放。这样气韵流动的画面,全靠手工抽取棉花,一根一根堆、塑、贴而成。

作为漳州首创的一种工艺美术形式,棉花画综合运用彩扎、浮雕、国画艺术技法精心塑制而成,构图新颖、技艺精湛、造型生动、立体感强。它分五大类,共140多种规格,具有鲜明的民间工艺美术特色。

传统的漳州棉花画艺术渊源最早可追溯至清代,那时候,弹棉匠为满足顾客需要,时常在棉絮上铺花和缀字。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棉被生产合作社再无法生产棉被了,那里的人何去何从?当时漳州二轻联社工艺美术组的主任林辉就提出,何不将棉花“搬”到镜框内做成工艺品?

1963年,游秋源、黄家声等师傅,把原本附着在棉被上的平面吉祥图画,分离出来,首先制作了《猫》《鹰》《金鱼》和《花卉》四块棉画,布置橱窗。后来,经过不断改造,用彩塑、彩扎的手法,配以山水画淡远清雅的背景,镶在玻璃框里,当时命名为“棉堆画”,漳州棉花画从此诞生。

棉花画诞生不久,便受到海内外社会各阶层的好评和喜爱,作品先后被送往日本,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的主题展览,和美国等亚太地区的展览。1979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祖国新貌》纪录片把棉花画搬上银屏,它还被外交部定为外交馈赠礼品。

1983年,黄家声荣获全国第五届工艺美术创新二等奖,被授予“福建省工艺美术家”的称号;而游秋源主创的棉花画作品,也获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

一时间,漳州棉花画几乎家喻户晓。

一“花”一世界 漳州棉花画的半世沉浮

正在棉花画在福州三坊七巷展出,引来外国游客围观(受访者供图)

结缘棉画 她从学徒做到师傅

1959年,郭美瑜还在读小学,学校边上的一家棉被店挂着的一些棉花画,深深吸引着这位小女孩。每天上课前,她总要在这些棉花画前驻足观看一阵。

或许和棉花画是注定的缘分,1971年黄家声等人组建了棉花画制作车间,郭美瑜和其他4名女孩成了车间女工,跟着师傅学艺。

开始,她们只是做些基础活儿,染棉漂洗、轧棉花、装订镜框,有时也一边干活一边看着师傅如何用棉花作画,边看边学,慢慢地她们开始上手,从细小的活儿一步一步做起。

为了做松鹤图,郭美瑜学习将扎成纸的棉花剪成翅膀,一练就是十多天,然后她又做松鹤躯干,松鹤脚、松鹤嘴等,“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一幅松鹤图做下来,要一两个月。

1972年广交会上,他们接到了不少订单,为了能准时完成订单,师傅徒弟们一起上手做画。那时候老虎图的订单最多,而老虎的毛发要一点一点的粘上前,这样做好一只老虎就要20多天。

师傅想到以画代粘,一位徒弟便把老虎身上的黄色斑纹描摹出来,老虎神采焕然。此后,师徒们分工协作,有的做树枝,有的做鸟,有的做镜框••••••终于如期完成订单。

到了1978年,郭美瑜已学有所成,成了一位“老师傅”,她和自己的另一位师傅游秋源分在同一分厂,游秋源专门做质量检查,她则开始带徒弟。

一“花”一世界 漳州棉花画的半世沉浮

郭美瑜的女儿吕嘉慧从小也跟着母亲学习制作棉花画。(受访者供图)

临危受命 漳州棉画起死回生

80年代,漳州棉花画供不应求,远销40多个国家。在漳州,市民每逢乔迁、新婚,都把新房中能够挂有一幅棉花画当作得意之事。

声名鹊起后,几十家工厂争着生产棉花画,为争取客户,各厂压低价格,形成恶性竞争。到了90年代,棉花画厂纷纷倒闭,郭美瑜所在的棉花厂也不例外,盛极一时的棉花画几乎到了人散艺绝的境地。

郭美瑜黯然离开了棉花画厂,回到家中经营父亲的照相馆。然而,她对棉花画的喜爱并没有减少,在父亲的照相馆里,她用棉花画布置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场景。

“原以为这辈子都要照顾这家老照相馆了!”她说。但这一切,在2004年央视那期《夕阳红》节目后发生了改变,有关单位开始寻找棉花画传人,可是当年的那些人都已改行,不愿再碰。

最终,时任漳州二轻联社主任周建成找到了郭美瑜,希望她能挽救这濒临失传的棉花画。经过多番劝说,郭美瑜下定决心尝试再现棉花画,使这一沉寂多年的工艺重见天日。

她一边守着照相馆,一边做棉花画,作品先后蝉联第五届、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精品大赛银奖,她也因此被福建省政府授予第四届“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后来,她忍痛关掉了照相馆,潜心创作棉花画。

郭美瑜的棉花画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又进行了创新。她在棉花中掺入绒线,使棉花画的亮度、色彩更胜一筹;她还将中国画、雕塑、现代光电技术,巧妙地融入棉花画创作之中,让棉花画从原来的平面堆塑改为具有立体感的浮雕、圆雕造型,棉花画更加活灵活现。

郭美瑜的女儿吕嘉慧,也跟着郭美瑜系统学习了棉花画的制作技艺。吕嘉慧喜欢在棉花画中融入一些年轻人的想法,常结合时代特点做一些创新,使棉花画活泼俏皮,更能吸引年轻消费者。

近几年,吕嘉慧每年都要创作一幅应景的生肖作品,狗年做了一幅棉花狗,猪年创作了《猪事吉祥》,猴年完成了以猴为主题的《携桃献瑞》。为了完成“棉花猪”,吕嘉慧翻阅了许多资料,看了很多与猪相关的艺术作品,加入动漫的元素,创作出了可爱型的猪年棉花画。

一“花”一世界 漳州棉花画的半世沉浮

棉花画做鸟的翅膀,不能用笔在棉纸上先画,只能用剪刀直接剪出形状,光是这个技术就要练上好几个月。

艰难守艺 盼棉花画发扬光大

目前,棉花画入选了漳州市级非遗,郭美瑜也被被评为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如此,她却时常眉头紧锁,担心这门技艺后继无人。

“完成一幅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时间。”郭美瑜说,由于棉花画耗时较长,加上会做棉花画的人又少,所以棉花画很难真正产业化。她这几年所做的棉花画,除了被政府单位订购收藏或赠送朋友,真正进入市场的只有寥寥数幅。

产业化未成型,学习门槛又高,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少之又少。

郭美瑜常说,学习棉花画需要喜爱以及真正用心。“学做棉花画,光是基本功就要练上好几年!”她说,棉花画基本技法,大概包括抽丝、按压、捏、搓、扎、剪、叠贴、刷胶固化等几样,但每一样技法又包含很多小技巧。“这就非常需要耐性,不喜欢棉花画的会坐不住,也就没法用心学了。”

此外,光是用做好的棉纸剪出小鸟的翅膀,就得练习半个多月;另外,松鹤鸟用湿法、虎狮熊猫用干法,棉花纤维拉直只能用很少的胶水一点一点慢慢粘贴,“所有这些,没有耐心哪能学成。”

这些年,她倒不是没收过徒弟,但都是刚开始感兴趣,后来就放弃了。郭美瑜说,她希望多收一些真正喜欢棉花画,又愿意坐下来做棉花画的徒弟,能够把这个具有漳州特色的棉花画继续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好在,近些年来,漳州相关部门也开始重视棉花画的传承。上周末,郭美瑜刚到漳州的一所小学开设培训课。每个月,漳州艺术馆都会组织郭美瑜到漳州各学校、社区还有军营开课,每月的漳州非遗圩日,她也总是受邀前往。2013年,她受邀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非遗技艺展演;去年,漳州市文旅局还让她到台湾进行棉花画的交流学习。 (东南网记者 林永清 陈惠华)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