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台胞陈荣文成为首次入选漳州非遗传承人

6月26日,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布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其中台胞陈荣文作为“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入选,成为获评漳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首位台湾同胞。这是漳州先行先试、推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融合发展的创新举措。

能够被认定为漳州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荣文感到非常荣幸。“我之所以在漳州申请非遗传承人,是因为我的这门技艺,源自漳州,这次入选漳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也算是溯本归宗。”

1965年3月,陈荣文出生在金门的闽南传统民居营造匠艺家庭,自他的祖父陈祠江起,三代均从事闽南传统建筑营造,陈家的大木作技艺传承至今已有100多年。“我祖父的这门技艺,是从12岁开始,跟他的舅舅吕角学的。吕角是漳州龙海石码人,他是一名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匠人,后来迁居金门,将这门技艺传给祖父祠江,祠江再传三子、也就是我的父亲清顺,清顺再把技艺传给我。”陈荣文介绍说。

“金门几乎所有传统建筑的修复,我都曾参与,岛上专门奉祀开浯始祖‘陈渊’的古迹‘丰莲山牧马侯祠’就是我们一家三代都参与修建的案例之一,这些技艺都是源自漳州。”陈荣文说。

1996年,陈荣文来到漳州时,恰逢市区南山寺修葺,对他来说,这是考察学习传统民居营造技艺不可多得的机会,连续8个月,他都在南山寺工地观摩、调研,“漳州宫庙的装修、建造在闽南传统建筑里非常有代表性,台湾不少这类建筑都有漳州的影子。当时的调研,对我日后的学习、实践都非常有启发。”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1997年,他到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研究所研习“大木匠师施坤玉技艺保存传习计划”。

在多年的工作中,陈荣文发现,从事这门传统技艺的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于是,2001年,他在闽南开设工作室,举办匠师培训,向两岸年轻人传授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其中不乏漳州学生,如今他们大都“出师”,在漳州等地参与古庙、宗祠等传统建筑修复设计,参与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希望祖辈创立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能传承下去,我也将尽我所能,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让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弘扬光大。”陈荣文表示,为保护和传承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将会同福建省古厝文化研究会,拓展金门地区与漳州地区传统营造技艺的深度融合。(记者 周杨宁 朱俊辉 朱秀敏 蔡柳楠 通讯员 许丽君)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