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古城小吃长桌宴开席,八方来客相聚一桌,共品漳州小吃。 郑文典 摄
在漳州,总有那么一道小吃,伴你于每一个日出与日落;总有那么一道小吃,能让远在他乡的你多一个回家的理由;总有那么一道小吃,能唤起你与漳州间的记忆,从舌尖传至心间。
7月5日晚,漳州古城小吃长桌宴在古城太古桥小吃街开席,八方来客相聚一桌,共品漳州小吃,共叙漳州记忆。活动由漳州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漳州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和漳州城投古城运营有限公司主办。
“厚 呷” 漳州小吃频频获赞
随着暮色降临,位于漳州古城太古桥的漳州小吃示范街人流量逐渐增加。小吃街正中央,近百张木桌拼凑成长约百米的长桌;两侧金黄色的幌子整齐排列、迎风飘扬,幌子上写有面煎粿、莲子圆、麻糍、肉粽、卤面、沙茶面、豆花、四果汤、五香面等漳州传统小吃名称。
随着活动正式开始,长桌两侧坐满了来自八方的游客,就连街边都站满了端着碗筷吃着小吃的人。张宜桂是地地道道的漳州人,打小就吃漳州小吃,对漳州小吃的热爱使其在活动开始前一个半小时就前来排队,“平日里的正餐总少不了漳州小吃,心血来潮时,甚至可能会早餐来碗锅边糊,午餐来份手抓面,晚餐来碗卤面。”张宜桂略带兴奋地吃着三角饼边说道:“咱漳州人的生活,就是离不开小吃。”
认识漳州,从品尝漳州小吃开始。“大爷,您这吃的是什么呢?”来自四川的游客林铭东向正在吃手抓面的黄仁立问道。“这叫手抓面,是我们漳州的名小吃,你应该是外地来的吧,走,我带你去尝尝。”说完,黄仁立带着林铭东走进了店铺。店员制作手抓面的过程,引起了林铭东的兴趣,他连忙拿起手机,抓拍下珍贵的“记忆”。“面条嫩滑又劲道,口感好,很清爽,点个赞!”林铭东站在店铺门口便吃上了。
长桌宴上,三人一撮,五人一组,吃着小吃,拉着家常。“此次长桌宴为的是进一步推广漳州小吃,共汇集了22家名小吃,几乎涵盖了漳州所有名小吃,活动将持续至7日,希望为市民朋友带来一场美食盛宴,也让外地游客进一步了解漳州美食。”活动主办方、古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郭晶晶介绍道。
亲情在美味中流淌 见习记者 李林 摄
“乡 愁” 总有一份牵挂在心头
千年古城的生活里,小吃往往蕴藏着厚重的记忆和深深的牵挂。
穿梭于古城古道中,只见游人或抓一份手抓面,或提一份三角饼,或端一碗海蛎煎,惬意满足……漳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似乎夹杂在每一味小吃中,经细细咀嚼与品味后,从人们的舌尖滑入到心间。
“在外漂泊,难免总会想起故乡,想起家乡的人、家乡的事,以及家乡的小吃。”现年56岁的林成汉在卤面摊位前接过一碗卤面,转身坐在长桌前边吃边聊了起来。
“年轻时,我独自远渡新加坡打拼,这一晃已过20多年,早些年几乎都没回来,如今这些年较常回来了。每每回来时,第一时间要吃的便是卤面。”林成汉回忆着,外出期间,他当过送货员、销售员、服务员等,最困难的时候,一天仅吃一碗饭,且将其分成3顿进食,实在饿得受不了时便喝水充饥。“说来也奇怪,每回饿肚子时候,总会想起咱漳州的卤面,总想着要是能吃上一碗,该多好。“林成汉说,后来他自己也学着做,虽然味道和记忆中的差距很大,但总能感觉自己仍身在家乡,“因为那就是家的味道。”
67岁的林明根亦对漳州小吃有着一份独特的情感。“味道虽随着年代在改变,但不变的是那份情感。”上世纪七十年代,林明根从芗城到华安参与铁路和水电厂等项目建设,当时华安还没有卤面和手抓面,于是,总得等到逢年过节回到芗城时才能吃上,每次都得连吃好几碗。“如今,再吃卤面时,总能感受到当年参与项目建设时的艰辛,以及当下生活的惬意。”林明根感叹道。
“记忆里的味道,给最熟悉的你。而留在味觉里的记忆,在岁月更替中,越来越浓。”小吃示范街一家豆花店的迎客标语,道出了漳州小吃的“乡愁”故事。⊙本报记者 张志鹏 见习记者 刘艺敏
责任编辑:海凡
- 春风吹绽桃李花 漳州支援西藏昌都教育事业2019-07-06
- 华为漳州云数据中心正式上线2019-07-05
- 漳州传统木帆船薯莨染帆技艺展示馆揭牌2019-07-05
- 7月8日起 高新区“安得广”安居房开始接受申请2019-07-04
- 6日至7日 漳州九龙江大桥部分路段将交通管制2019-07-04
- 漳州辅警晕倒在烈日下 系站岗中暑已转危为安2019-07-04
- 2019海峡两岸青年闽南文化研习营在漳开营2019-07-03
- 漳州积极推进法治进村助推乡村振兴2019-07-03
- 古雷港经济开发区 12个新机构集中揭牌2019-07-03
- 福建省第三个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验收2019-07-02
-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
春风吹绽桃李花 漳州支援西藏昌都教育事业2019-07-06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