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漳州新闻
分享

云霄人家村发展股份制巴非蛤养殖基地

在云霄人家村的码头,渔民喜获丰收。

7月14日,晚饭后,云霄县人家村渔民汤典盛准点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天气播报节目,屏幕上变换的气象信息与汤家出海渔船的捕捞收获息息相关。30多年前,老汤“讨小海”为生,小木船收成如何全看老天“心情”;而如今,汤家小年轻们驾驶4艘远洋渔船航行在外,忙捕捞、搞养殖,无论晴天下雨总能带回一船“惊喜”。

汤家这出海上“丰收”故事的转折,源自一颗小小巴非蛤。

时针回拨到29年前,彼时,云霄一带自然生长的巴非蛤都用于出口,产量低、价格低。靠海吃海的人家渔民在海上“各自为战”,一张渔网捕回的海鲜,收成和市价时高时低,而这些便是渔家的全部生活来源。路边土房成排、渔民转行无望,一时间成了人家村的真实写照。

“许多海产品都能通过养殖增加效益,为什么蛤类不可以呢?”1990年,渔民林镇生和李漳山的一个新点子在小渔村落地,自此开启了小渔村抱团试养巴非蛤的转型之路。得益于漳江出海口海水水质优良、饵料生物丰富等当地资源优势,凭借着哥俩淘海泥、测海水、观气候的无间合作,林镇生和李漳山在人家海域投放的首批巴非蛤幼苗试养成功。初尝丰收甜果,养殖带头人林镇生、李漳山,又瞄准外地广阔的巴非蛤销售市场,带领村民们多次赴广东、海南、广西考察,拓展养殖基地、扩大养殖面积。

人家村巴非蛤养殖最热那年,汤典盛刚满38岁。当时,村里开始以股份制的形式置办船只,每户凑出3万元、2万元便可入股当股东,收益按比例随时分红,一部分渔民浪里淘“贝”,先鼓起了腰包。

眼见林镇生、李漳山的巴非蛤养殖事业越做越红火,村邻们依托新成立的农民合作社以股份制抱团将巴非蛤养殖基地延伸到惠州、珠海、南海和北海等地,汤典盛心动了。搭乘这股子巴非蛤养殖热,汤典盛筹钱与人合股买了一艘新船,变下海捞鱼为“下海”养贝,随着人家村养殖企业进军外地市场。

转眼间,汤典盛名下的单船发展成了船队,当初一起“讨小海”的伙伴一个个成了股份合作的“伙计”,在一条船上共同致富。这段时间以来,像汤典盛这样以股份制形式发展起来的渔民,就占人家村总户数的85%以上,有人包海搞养殖、有人买船搞捕捞,还有一部分人投资办企业。靠海吃海被赋予新定义,越来越多的渔民找到致富诀窍,人家村也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如今,人家村股份制巴非蛤养殖基地遍布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省,放养规模达到10万多亩。其中,市场销售量大的广州市场,一天就可售15万公斤巴非蛤。同时,村里的捕捞业也随之快速发展,全村已拥有大小船只共60多艘,其中20艘200吨以上的大铁船均从事远洋捕捞,航迹遍布越南、菲律宾一带公海洋面。近年来,热销国内的巴非蛤还搭上远洋巨轮,出口欧美、日本等地,成为云霄出口创汇的主要水产品。

巴非蛤越养越肥、越卖越好之际,人家村的养殖带头人开始朝着“合作社富民”的方向下起苦功。以列屿巴非蛤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小渔村的巴非蛤养殖抱团发展、规模渐盛。村里的养殖带头人林镇生等人,带领村民以股份制的形式,兴办鲍鱼养殖场、虾池和网具生产厂,通过多种经营、多元发展使全村致富的道路越走越宽。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13名,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400多户渔民致富,户均月收入增加3000元。同时,产业发展还为周边带来了5000多个就业机会,为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带去脱贫新盼头。(郭扬/文 林汉荣/图)

责任编辑:海凡

最新漳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