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日前,记者从寿宁县有关部门获悉,省委组织部派驻寿宁县下党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曾守福,成为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候选人,并在网络投票阶段中获得40944票,位居奋进奖类16名候选人的第四名,下党村也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

地处闽东山区的下党,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过去,下党是一个无公路、无电灯、无自来水、无办公场所、无财政收入的“五无乡”,通往四个毗邻乡镇都得徒步10多公里。

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从寿宁县城关出发,原先最快也要五六个小时的路程,现在1个多小时即可到达;当年的“羊肠小道”变成了笔直宽敞的“小高速”。

走进下党村,村落依山而建、呈梯形分布,村内的古民居乌瓦黄墙、鳞次栉比,布局错落有致。山水之间,木拱廊桥横跨其间,形成了“廊桥、流水、人家”的美景。青山绿水,已成为下党村的一个“聚宝盆”。

自驻村工作以来,曾守福实践“一心二业三推动”的思路(即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抓住茶叶和乡村旅游两个主产业,推动村财和村民增收、推动互联网思维在乡村传播实践、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行党媒精准扶贫新模式,把下党村打造成全省党性教育实践基地,在实施党建富民强村工程上迈出了新步伐。

曾守福还因地制宜,打造扶贫定制品牌“下乡的味道”,开启消费扶贫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全流程可监控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带动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村财收入达20多万元,实现村财零的突破。

用“旅游总体规划”制定脱贫发展思路

下党村山川秀美,生态保持较好,溪流蜿蜒,水库风光旖旎。人文资源独特,下党乡是1989年到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唯一挂点联系的特困乡,曾三次披荆斩棘深入下党乡现场解决发展难题,身体力行践行群众路线,倡导推动“四下基层”,为下党乡注入致富源动力,留下了“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党村有中国第一古廊桥——下党村銮峰桥,国家级保护文物,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还有文昌阁、红军洞、王氏宗祠、八角仙殿、“百口同居”、“五代同堂”、“功在家园”、“三槐堂”等文物古迹。此外,下党村外村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村落。这些独特的优势,让曾守福想到是发展乡村旅游。

“要想发展乡村旅游就必须要有较高水准的旅游规划,必须要有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对脏乱差的村庄进行整治,必须引导群众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处,必须有钱来建设,必须要有示范点来引领,必须……太多太多的必须,真的好难,钱在哪里,路该怎么走呢?”这些曾一度困扰着曾守福。重重困难面前,曾守福首先想的是把下党外村整个古村落以规划立法的名目保存下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坚持“修旧如旧”的规划思路,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性修复和开发。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连续5个星期16次跑到福建省建设厅村建处,请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回到村里,曾守福迫不及待地收集有关下党村风光、民俗、文化、民间故事等方面的照片和文字信息,连续3个晚上加班到深夜,终于在文件要求时限的前一天把文档材料传回乡政府和县建设局走流程进行项目申报。几经波折,在专家的严格审查下,目前下党村不仅被列入了第三批国家传统村落保护目录,而且所做的规划也通过专家评审,300万元的项目资金也在2016年初下达。

今年,专门聘台湾请景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业规划团队进驻下党,借鉴台湾乡村旅游理念,加大对红色新文化、传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的挖掘力度,不断提升“下党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开展咨询、策划、设计、培训等指导工作,策划推动下党乡村旅游,实施旅游扶贫。以旅游为着力点,精准规划扶贫蓝图:提出“红色下党,大梦启航”的口号,以打造“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为定位,结合闽东特色文化传统建筑,打造集“习主席精神展示、党性教育基地、中国传统村落、传统工艺古街”为一体的“红色新地标扶贫旅游示范区”。 在精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6+1”旅游发展规划,即建成一个游客服务中心,6个项目:一个停车场、一条路、一批民宿、一批厕所、一座廊桥、一批农家乐。

截至目前,下党村已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了古村落民居立面改造、景点开发、绿化整治、古道修复、亭台楼阁布设等项目,完善建设了下党人家(下党宾馆)、85民宿、农家乐等服务基础设施。

用“定制茶园模式”,推广扶贫工作经验

2014年7月,省委组织部干部曾守福被选派到下党村挂职第一书记。多番调查后,他决定打造扶贫品牌“下乡的味道”,推出600亩扶贫订制茶园,并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

怎样利用好下党村优越的生态条件?围绕这个话题,曾守福没少和这群返乡年轻人彻夜长聊。结果还真聊出了新思路——“不卖茶叶卖茶园”。首先,组建福山水聚茶园合作社,村社联营,群众以茶园入股,再把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然后再将茶园整体打包,通过大城市中的销售团队,以定制茶园的方式,出售给高端客户。

曾守福认为摆脱贫困,最怕的是“思想贫困”。下党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等、要、靠”思想严重,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等。“要想摆脱贫困,必须要结合下党村的特色优势,探索出一条‘造血式’扶贫道路。”曾守福说。

2014年10月30日,下党村与南安市蓉中村签订共建协议,通过结对帮扶,推广蓉中村致富经验。“先富起来的地区,有责任拉贫困地区一把。”南安市蓉中村党支部李振生书记说。几经考察、商讨,策划实施了“福山水”消费扶贫项目,在中国首创第一个扶贫定制茶园。下党村推出600亩扶贫定制茶园,向全国招募爱心茶园主。茶园主要以一年一亩2万元的价格买下茶园,合同定期5年。买下茶园后,茶园主将把茶园的生产交给专业的合作社,并每年收获固定回报。

“茶园卖出去了,茶叶也跟着卖出去了。”正是这个理念,让曾守福想出了扶贫定制茶园的模式。模式确定后,他找到北京一家品牌策划公司合作,负责项目的推广和销售,“福山水·聚茶园”成为扶贫定制茶园的品牌名称。

可是山路十八弯的小山村,是茶产业发展的一道天然障碍。为了“定制茶园”这个项目快速健康发展,规避山区信息闭塞的劣势,曾守福联系上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双方探讨后迅速达成共识,即利用广电网络的技术和平台优势,为下党村茶产业量身开发了可视化应用项目。

短时间开发、施工后,村里的茶园、茶厂装上了几十个高清监控探头。茶园主无论身在何地,都可通过手机客户端,随时看到茶叶种植及生产加工情况。

福建广电网络还在导视频道等宣传平台上大力推介下党茶叶,并将其放入广电网络互动平台的电视商城和手机微商城,实现线上线下、全省全国同步销售。在打造茶园可视化系统的同时,福建广电网络花大力气和大投入,对下党村进行了数字化和双向网的改造,将光纤铺设到了山村。这回,下党村打通的,可是与整个世界联系的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发挥“互联网+TV”的优势,福建广电网络为贫困地区订制的智慧云平台,成了脱贫攻坚的强力助推器。

“现在我们去北京上海推销茶叶,直接通过手机向客户展示实景。”下党村村民主任王菊弟说,“我们底气足了,客户也觉得可信,订制热情高了。”

“广电网络有用户资源、网络技术和宣传平台,加上党媒的公信力、传播力,这些都对我们的茶业产销很有帮助。”曾守福说。

参加了扶贫订制茶园项目,茶农王光川高兴地发现,茶叶销路不愁了,价格还上去了,每公斤茶青从原来的均价4.8元增加到了20元左右,每亩茶园能多增收3000元以上,较往年翻了一番。

今年,下党村群众收入仅茶园一项就增收4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今年下党村产销高山生态茶叶将破历史新高,预计可达2.5万公斤。

通过“定制茶园”成功的发展模式,下党村王明诚、王培根、王明亮、王林典、杨水平5个年轻同伴返乡创业,去年,他们联合投资300万元,注册成立兴农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和星农畜牧专业合作社,在位于寿宁县下党村离村6公里的峰门山开发荒芜田地建设家庭农场。现已建成宿舍管理楼1座,标准羊舍2座,鸡舍、鹅舍5座,养殖野山羊300多只,土鸡3000多只,土鹅2000多只。王明诚说,“我们看中家乡的好山好水,加上村里推广定制消费扶贫项目,有政府的支持,不愁销路,我们只要专心把农场办好。”

“故土是每个人一生离不开的精神家园,一个村的贫困和一个人的贫困一样,如果缺思想、缺资源、缺行动,就会没落、凋敝,直到被遗忘。”这是曾守福在工作日记中写的感言。

曾守福坦言:驻村两年多来,这段工作经历将成为自己人生一段珍贵的记忆,“诚信、质朴、原生态”是我这两年多来一直百说不厌、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不仅对村办集体企业,而且对村干部和村民也是如此灌输,希望自己的绵薄之力能让落后的山区有些改变就足矣!

曾守福感慨表示:一路走来的酸甜苦辣都在内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尽管很多曲折和委屈、不解和阻扰,有泪水和心酸,但更多的是感动和欢笑。孤独的行走中始终坚持内心的原则和底线,把“修旧如旧、记住乡愁、产业兴村、旅游旺村”的驻村目标牢记心中,并努力践行“一心二业三推动”的工作思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赖志昌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