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原标题: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古田县翠屏湖风光 余新星 摄

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大桥镇大桥村银耳生产基地内,菇农李胜正在查看银耳长势。

第一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将于5月25日至27日召开,届时全国食用菌界专家、客商将齐聚古田,共商中国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之道。

古田县素有“中国食用菌之都”的美誉,食用菌鲜品年产量超80万吨,其中银耳产量占全球90%,食用菌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00亿元,这项富民兴县产业惠及了全县70%的农业人口。近年来,古田县委、县政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延长食用菌产业链、价值链,通过推动三产融合,创新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机制,助力食用菌产业稳步发展。

县域工厂化 生产专业化

5月23日,记者来到古田县大桥镇筹洋村一间银耳菇房,一排排在水雾中盛放的银耳煞是好看。

有着几十年种菇经验的种植户刘春现告诉记者:“和过去相比,现在种银耳省事多了,从原辅料配送、菌棒制作到烘干,所有环节都有专业工厂提供服务,我们只需安心做好银耳的生产管理。”说话间,刘春现准备将新采摘下来的鲜银耳就近运往一家烘干厂进行加工。

这是古田县食用菌产业专业化分工的一个缩影。经过50多年的发展,古田已经形成从原辅材料供应、制种、栽培、加工、销售到科研、机械设备、技术推广等所有环节的专业队伍体系,形成独具特色的“县域工厂化”生产模式。

2016年以来,古田县通过推动天天源、益禾、晟农等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建设,实现了银耳菌包制作全自动生产和银耳工厂化生产,生产方式创新卓有成效,进一步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专业化水平。

在大桥镇的天天源银耳工厂化栽培厂房,记者看到整个生产过程极少需要人工干预,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可自动监测并调节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使银耳始终处于最佳生长环境,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

福建天天源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倪继凡说:“过去一个工人只能同时管理四五间传统菇房,如今,同样的人力可以管理40间温控智能化标准菇房。”

“专业化分工日趋完善,社会化服务高度发展,这是古田食用菌产业的特色与优势,我们称其为‘无法复制的古田模式’。”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局长余新敏说道。

立足食用菌主导产业,该县近年来还致力于发展以食用菌为基础的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传统特色农业向三产融合转型升级。

在食品加工业方面,开发了银耳黄酒、银耳曲奇、猴菇露、银耳清露、冻干银耳羹、银耳手工皂等食用菌精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在电子商务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古田全县在淘宝、天猫平台开设的店铺数量约有1160余家,整体电商成交额达到11.3亿元。此外,古田县还建成了“蘑菇部落”生态旅游区、银耳观光车间、古田食用菌博物馆等特色旅游景点,吸引了各地游客。

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福建福泉鑫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对海鲜菇成品进行称重包装。

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古田县建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智慧菇房”可自动调节温湿度、通风换气,实现全年全天候生产。

研发添动力 创新不停步

古田食用菌生产由来已久,19世纪60年代末,古田人就开始以段木栽培银耳;70年代中后期,银耳瓶栽和银耳袋栽技术先后试验成功,在全球首创食用菌袋栽技术;80年代,成功开发了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技术;90年代末期以来,又实现了黑木耳南方栽培技术和茶薪菇菌种攻关、配方创新技术的突破……

时至今日,古田老一辈菌菇人的研究成果仍在深深影响着整个食用菌行业,新一代菌菇人也不负厚望,持续为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5岁的余海燕是鹤塘镇程际村人,自2013年起,她就联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投入到茶栽食用菌的研发中。胆大心细的她利用茶枝、茶渣、茶末替代传统木屑,用于制作食用菌棒,先后试验了超过40种配方,最终成功栽培出营养丰富、质脆甘甜的茶栽香菇、黑木耳、灵芝,目前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实现生产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发展。

传承有序的创新精神,培育了独具古田特色的乡土人才队伍。目前,古田已有民营科研所26家,食用菌菌种、生产高技能人才400多人。

作为校地合作典范,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古田食用菌产业的另一支科技力量。

自2015年4月成立以来,研究院常驻专家团队已壮大至29人,先后承担国家级、省级课题16项,直接联系辅导8家食用菌企业、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了真姬菇、羊肚菌、白芦菇等15个品种。

余新敏说:“乡土人才队伍与研究院在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和新工艺的研发和推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得古田食用菌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古田食用菌百亿产业链惠及全县70%的农业人口

▼“蘑菇部落”生态旅游区

金融强支持 生产控风险

古田县平湖镇前进村村民周利达拥有3间菇棚,种植茶树菇6万筒。今年4月,他准备扩大生产规模,再种植茶树菇3万筒。面对资金缺口,周利达并不发愁。

2015年,古田县成为我省唯一的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与全国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业务双试点县。通过不断摸索,该县因地制宜推出满足“三农”信贷资金需求的“两权”产品。

通过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两权’反担保”抵押贷款,由合作社提供担保,社员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连同地面设施和附着物、农房反抵押给合作社进行融资,使合作社在农村成为盘活“两权”的载体,带动贫困户走产业脱贫的道路。

经过简单的几道手续,周利达将自家的3间菇棚抵押给古田旺众农业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提供担保向当地农信社申请到7万元贷款,解决了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3万筒茶树菇预计可增加年产值5万多元,这笔贷款来得太及时了。”周利达兴奋地说。

5月23日,记者从人行古田县支行获悉,截至2017年末,“两权”抵押贷款信贷投向食用菌产业已近3亿元,有力支持了地方食用菌产业发展。

为银耳上保险,是古田县推动食用菌产业机制创新、释放生产风险的又一举措。2016年11月,古田县在全国率先启动银耳种植保险试点,针对银耳生产环节造成的损失进行保险理赔。

今年年初,凤埔乡东溪村菇农谢成文的3000多个菌棒陆续出现感染问题,所幸他在事前已经为自家的37000个菌棒都购买了保险,最终获赔3000多元,挽回了部分损失。

截至今年3月,古田全县银耳种植险已投保菌包2850万袋,受保金额达5700万元,340万袋受损菌包获得赔付约660万元。此举不仅有效释放菇农生产风险,还进一步完善了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古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古田食用菌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该县将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积极引导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向食用菌产业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同时,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为重点,推动食用菌产业优化升级。(闽东日报记者 陈莉莉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