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多年来,寿宁县下党乡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的精神力量,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 从特困乡到美丽乡村的嬗变 □本报记者 薛东 吴旭涛 李向娟 通讯员 吴通华

青山如黛,碧水长流。仲夏时节,位于寿宁山区的下党乡格外凉爽。下党村口,廊桥横卧,古民居改造成为民宿、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

但从前的下党,却是宁德的4个省定特困乡之一,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困扰着当地人的生活和发展。直到1988年建乡时,全乡农民年人均收入仍不足200元。

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乡深入调研,现场办公,推动发展,开启了下党摆脱贫困的历史征程。在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后,多次深情回忆那段“异常艰苦,异常难忘”的下党往事。

多年来,下党广大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以干得助、久久为功的精神力量,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使一个特困乡发展成为今天的美丽乡村。

通了山路,以干得助破除瓶颈

从寿宁城关出发到下党乡,有43公里的盘山公路。进乡的三级柏油公路,被村民们称为“小高速”。

“以前,下党被大山重重封锁,交通极为不便。”回忆起山区无路的艰苦岁月,下党乡原党委副书记刘明华感慨良多。过去,当地群众有“三怕”:一怕生病,特别是生了重病的,要用担架或番薯篮抬到平溪、芹洋,再送往县城,妇女难产

或得急病在路上死亡的悲剧时有发生;二怕出门挑担,面对每年要完成的征购粮任务、购买化肥、出售农副产品等,“挑夫”们都要备受煎熬;三怕子女读书,孩子要到平溪、芹洋、托溪等地读初中,或到寿宁二中、寿宁一中读高中,来回都得徒步,往返数十公里,导致全乡上中学读书的孩子寥寥无几。

84岁的碑坑头村民吴桂湾,尝遍了没路的苦:“当初,征购粮从村里挑到平溪,又要从平溪挑一担化肥回来,一趟就是百里路,要整整挑两天时间,真是挑一趟脱一层皮,全身骨头都酸疼!”

通公路,成了一代又一代下党人的梦想。寿宁历届党政领导也强烈意识到,没有路,就走不出真正的“脱贫路”。

在省、市、县各级的关心支持下,1991年,溪源至下党乡总长12.6公里的进乡公路开通。之后,又陆续开通了下党至浙江庆元县龙溪乡的16公里跨省公路,下党至碑坑、曹坑、西山、葛垅等村的出村公路。本世纪初,下党乡开通了上党村至下党村8公里的简易公路,2005年又进行拓宽和硬化。如今的下党乡,公路网纵横,往周边4个乡镇都通了公路。

“下党乡自然条件十分艰苦,这里群众最可贵的品质,就是懂得感恩,不等不靠,用实际行动赢得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更多的帮助。”寿宁县委书记汤孔忠说。

2015年,寿宁决定对杨溪头至下党村公路进行拓宽,全线浇注水泥,但公路拓宽涉及杨溪头近百户群众30多亩茶园、果园及林木。群众提出,不要一分补偿,全部无偿捐献。工程开工之后,建设工地热火朝天,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帮助清理边沟、加固路肩。2018年1月,下党至杨溪头及杨溪头到浙江界的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贯通,制约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上党村位于下党乡西南部的闽浙两省寿宁、政和、庆元三县交接地带,曾是特困乡里的特困村。由于地处深山,直到2002年,才开通一条简易的出村公路。

记者手记:改革开放已40周年,下党乡建乡也已30周年。可以说,下党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孕育和成长的。在其血液中,便流淌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特质。

下党人有强烈的发展愿望。等靠要是脱贫致富的“拦路虎”。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在下党人心中树起了摆脱贫困的坚强信心,使下党人不安贫乐道,不怨天尤人。他们自发请求建乡,走因地制宜的脱贫路;投工投劳加入修路,以干得助迎来“小高速”。对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的渴望与热情,是下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下党人有敢于探索的勇气。这个偏远山区,用上了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了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又探索把可视化定制模式推广到全县,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如今,他们还提出要当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每一次尝试,都是“摸着石头过河”,面临风险;但每一次成功,都让未来的路子更加明晰。

下党人还有开放包容的精神。早在上世纪末,下党人就盼望着“走出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把土特产卖出去,因此通路是他们一代代人的梦想;现在,下党致力于“引进来”,发展红色旅游,与游客共享下党的故事和发展经验。“下乡的味道”成为可共享的公共品牌,下党实现了Wi-Fi全覆盖,村民们积极接受各种新信息,思路更加开放、更加包容。

走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下党人的脱贫致富之路,越走信心越足,越走前景越光明。

2004年,虽然已对出村公路进行拓宽改造和路面水泥硬化,但上党村民希望打造一条连接闽北与临近平溪镇的交通要道。

2006年11月,上党至政和县公路开建,7个自然村男女老少上百人义务投入劳动。据当地村民回忆,当时,就连76岁的残疾老人周光达,也拄着拐杖赶到工地劳动,一直到工程结束。

以干得助,从未停止。近年来,上党村群众依然不断投工投劳,争取到240多万元资金,使这条从开始建设到现在达12年之久的公路终于全程成为水泥路。为进一步美化村庄,在上党村的村道拓宽工程改造中,有16根水泥电线杆需要搬迁,50多位村民闻讯立即行动起来,用肩膀把电杆扛走,没要一分补偿。

找到思路,当红色旅游新地标

“今天已来了11批客人,省内外的都有。”在“难忘下党”主题展馆内,下党乡乡长项忠红每天都要接待前来参观、学习、调研的客人。

成为“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是下党乡的发展定位。随着游客增多,农产品销量大了,农民收入提高,发展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在下党工作,项忠红感受非常深刻的是群众的发展观念和思路的变化:“过去交通闭塞,思路也保守,免不了有等靠要的思想,在村庄发展上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现在,交通四通八达,通信实现了Wi-Fi全覆盖,发展了电商。村民们接受到各种新鲜信息,‘我要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了。”

1988年元旦,“中共寿宁县下党乡委员会”“寿宁县下党乡人民政府”挂牌。作为当时闽东4个省定特困乡之一,建乡后,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在下党人心中树起了摆脱贫困的坚强信心。乡里组织党员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反复重温这些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四下基层”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教育引导他们克服“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以及怨天尤人思想。

同时,历届领导班子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念,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不变、信心不减、决心不弱,不等不靠,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苦干实干加快脱贫致富。

改变了观念,还要谋思路。下党的优势在哪里、要走怎样的路子?寿宁提出了建设“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的目标定位。

“习总书记三进下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以承接省、市委党校学员入驻培训为切入点,量身定做‘五个一’,即重走一段路、重温一段历史、上好一堂党课、举办一个仪式、夜谈一次心得,让广大党员干部深受教育洗礼,也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群众增收。”汤孔忠说。

听说下党要创红色旅游地标,村民王光朝迅速响应。早在建乡之前,老王的脱贫发展欲望就非常强烈,他曾带领村民多次到县里送报告要求成立下党乡,还请求为当地开公路。

“很多外地旅客慕名到下党来,想品尝一下解暑凉茶、绿豆汤。我就决定开一家茶馆,名字就叫幸福茶馆。”老王投入了6万元改造了祖屋,政府给予一定补助,还帮助装修了外墙。现在,幸福茶馆十分热闹,每天客流量多则四五十人,少则也有十多人。

王光朝夫妇用手工制作的茶叶,通过村的茶叶合作社,打上“下乡的味道”品牌,摆在茶馆里销售。客人们喝了他的热茶之后,往往也会买几斤带走。虽已71岁高龄,但老王干劲十足:“旅游业给村里带来了人气,现在,我一年收入大约2万元,日子越过越好啦。”

像幸福茶馆这样的农家乐,下党已有10多家,可同时接纳500人。乡里还开了9家民宿,具备洗衣、烘干、电熨一体化等现代化设备。

经过不断摸索,下党发展的路子越来越明晰。近年来,寿宁县开展了党建扶贫、旅游扶贫、品牌扶贫、金融扶贫等,加快下党群众脱贫致富,以确保让下党“实打实地上一个新台阶”。

创造网路,下党“味道”走向全国

与别的茶厂不同,位于下党乡下党村的寿宁县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从不愁销路。

“我们今年3月27日开始收茶青,春茶产出一万多公斤。”65岁的茶厂负责人周光云告诉记者,等茶叶包装完,就按照“茶园主”们的地址,寄往全国各地。

老周介绍,2015年开始,梦之乡负责加工生产下党村定制茶园的茶叶,寻找茶园主则由村里的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我们以生产红茶为主,免费供应农户化肥,以每公斤16到20元的价格收购茶青”。

茶叶,是下党最大的资源。如下党村600多亩茶园分布在海拔500到900米之间,且土壤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茶叶质量好。可酒香也怕巷子深,下党优质的农产品,如何走出去?

2015年,经过一番调研,下党村决定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变卖茶叶为租茶园,策划推出“福山水”扶贫定制茶园项目。这就是中国首个扶贫定制茶园。

所谓定制茶园,就是下党村向全国招募茶园主,茶园主以一年每亩2万元的价格租下茶园,每年春秋两季,茶园主不仅可以获得50公斤干茶,还可以到茶园采茶,参与农事活动。

很快,村里成立了蓉党茶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梦之乡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在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内,安装了8个探头,在300亩茶园上架设26个探头,开发24小时直播的可视化系统和农产品可追溯系统。茶园主通过APP客户端,就可随时点击查看茶园种植管理和茶叶生产加工状态,让产品实现可追溯。

当年,茶园订出了150多亩,产值300多万元,当地还注册了“下乡的味道”商标,以品牌化运营。

2016年,“下乡的味道”扶贫定制茶园案例被列为“国务院扶贫办精选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之一,并进行推广。“下乡的味道”迅速形成品牌影响力,下党乡茶叶通过扶贫定制模式销往全省甚至全国。同时,山茶油、脐橙、地瓜扣等当地特色产品,也加入到“下乡的味道”产品队伍中来,实施可视化定制模式。

去年,下党定制茶园实现销售额600多万元,茶农每亩收入9000多元,下党村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12500多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3.3万元,带动全村3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

农产品的可视化定制,让小农户对接了大市场。为壮大这一模式,寿宁县投入国有资本,并与民间力量合作成立福建“下乡的味道”电商公司,签订了相关协议。按照协议,公司每年将支付净利润的10%给下党乡下党村委会及所属的梦之乡公司作为“下乡的味道”商标使用费。这样,确保了下党村的村集体收入能够得到稳定增长。

“从去年开始,县里结合创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全面推广下党乡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持续巩固的原则,以‘下乡的味道’为品牌,推出‘我+1’产业扶贫计划,引导社会力量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促进贫困户实现稳定收入。下一步,我们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将打造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三农’综合服务平台。”汤孔忠说。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