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原标题:再续古老廊桥梦——活态传承让寿宁廊桥技艺薪火相传

再续古老廊桥梦——活态传承让寿宁廊桥技艺薪火相传

▲下党鸾峰桥 龚健 摄

再续古老廊桥梦——活态传承让寿宁廊桥技艺薪火相传

廊桥展览馆展出十多个木拱廊桥模型

再续古老廊桥梦——活态传承让寿宁廊桥技艺薪火相传

◀寿宁县经常性举办廊桥营造技艺知识普及活动,图为热心群众踊跃参与廊桥搭桥比赛。

初秋时节,一场阴雨,寿宁县下党乡下党村的鸾峰桥在水雾氤氲下更显古拙之美,这座木拱廊桥在修竹溪上已屹立218年之久,迎来送往无数过客。

木拱廊桥以其“桥廊一体”“不用片钉寸铁”的独特样式展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 寿宁现存19座木拱廊桥,数量居全国首位,年代序列齐全,被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誉为“世界贯木拱廊桥之乡”。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如众多非遗项目,木拱桥营造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如何让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活态传承?寿宁县正在探索让技艺在实践中薪火相传。

桥梁建筑的技艺精品

打开北宋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画卷中部一座状若飞虹的木拱桥横跨汴河,全卷的情节高潮就发生在此处,令观者过目难忘。长久以来,人们认为汴水虹桥的营造技艺早已失传,却不曾想它仍存在于多山多水的闽浙边界乡村。

木拱桥是一种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的拱桥,其营造技艺的独特之处在于不费钉铁,只用榫卯衔接;使用短的构造材料,却形成大跨度,堪称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

至明清时期,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闽浙兴起,工艺与美学上的突破性发展是加盖廊屋,木拱廊桥就在此时成型。清代文人曾感叹“闽中桥梁,最为巨丽,桥上建屋,翼翼楚楚,无处不堪图画”。

寿宁县博物馆原馆长、木拱廊桥研究保护工作者龚迪发说,寿宁廊桥除了数量多、年代全,还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鸾峰桥是目前已知单拱跨度最大(37.2米)的木拱廊桥;县博物馆收藏的多张造桥合同全国仅有;城区不到2公里的溪流上横跨四座木拱廊桥;小东(东山楼)造桥世家的技艺前后传承七代,延续200余年。凡此种种,令寿宁成为研究廊桥营造技艺与廊桥文化的绝佳之地。

前不久,记者沿着寿宁县城的蟾溪走过了飞云桥、升平桥、仙宫桥、登云桥。四座饱经风霜的木拱廊桥至今仍承担着交通作用,也是市民交流、聚会、休闲的重要文化空间。

坐在廊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不禁令人产生疑问:木拱廊桥以木为主要材料,何以能承受如此大的重量,在风雨中屹立百年!

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郑多雄说:“中国工匠自古善用木材,在选材、营造上拥有丰富经验,廊桥选用的木料经防水、防腐处理,加之屋面、风雨护板的遮挡,延长了桥的使用寿命。”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师邓华认为,工匠巧妙利用木材自身良好的抗拉抗压的力学性质,科学地解决了大拱跨的受力难题;木构件纵横相贯,穿顶别压,相互承托,严丝合缝,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数百年来,木拱廊桥因其独特样式引画师、文人、墨客神往,他们在桥内塑像、贴榜、书写、绘画、雕刻,留下楹联、牌匾、碑刻、志书、诗文、序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寿宁县为“中国木拱廊桥之乡”时盛赞:“寿宁木拱廊桥文化融民间工艺、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口头文学于一体,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传承有序。”

营造实践中的活态传承

8月18日,犀溪镇武溪村举行廊桥木作开工传统仪式,郑多雄主持建造这座新廊桥。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包括选桥址、建桥台、测水平、搭拱架、上剪刀苗、立马腿、架桥屋等。掌握核心技艺——搭建拱架的工匠被尊称为“主墨师傅”,郑多雄与其兄郑多金即为目前国内少数健在且主持建造过木拱廊桥的“主墨师傅”。

郑氏兄弟是寿宁造桥世家的第七代传人。郑多金19岁时随父亲前往各地建造木拱廊桥,逐渐成为闽浙一代闻名的造桥工匠。1967年,郑多金第一次担任主墨,主持建造了下党乡杨溪头桥,不曾想这竟成为“最后一次”。

“当时民间建造的多是石桥、水泥桥,木桥的需求几乎没有了,哥哥自此封墨30多年,也找不到合适的机会去找技艺传承人了。”郑多雄说。

2006年,张坑桥和长濑溪桥因牛头山水库建设需要异地迁建,多年未造桥的郑多金宝刀未老,主持了这两座桥的迁建。其间,原为石匠的郑多雄跟随哥哥学习廊桥营造技艺并立志转行。

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次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时间有关木拱廊桥的保护与传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郑多金、郑多雄分别成为寿宁至今唯一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省级非遗传承人。

记者了解到,郑多金现年91岁,郑多雄已完整掌握廊桥营造技艺,并且培养了一支专业的造桥团队,其中的部分工匠在技艺成熟后又组建或加入新团队,令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开枝散叶。

近年来,寿宁县连续向国家申报了营造技艺传承专项保护资金,鼓励和资助民间修建木拱廊桥,先后在犀溪镇西埔村、芹洋乡尤溪村等地新建7座木拱廊桥,推动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在造桥实践中实现可持续的传承发展。

不仅如此,根据“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文物修缮原则,寿宁县专门聘请相应资质的单位和专业人士,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飞云桥、升平桥、杨梅洲桥、鸾峰桥、大宝桥进行定期修缮和维护。

龚迪发认为,让传承人群在实践中保持技艺的纯熟度,在传播技艺的过程中培养后继人才,这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传统技艺呼唤新生力量

前不久,寿宁县首次举办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志愿者培训班,旨在挖掘非遗传承新人。

为期两天的培训,由业界专家、学者向20余名学员面对面授课,内容除了廊桥文化介绍,还有专业理论教学、现场实际操作。参加培训的学员既有民间工匠,也有企事业单位人员、大学生。

44岁的吴学日在广西南宁经商,他的爷爷吴大清曾主持建造木拱廊桥,尽管他未从事造桥这个行当,但一直对廊桥抱有特殊感情。“看到县文化馆举办培训班的消息后,第一时间就拉着堂哥来报名了。”吴学日说。

拥有桥梁与结构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李振是培训班上的年轻面孔,打小就对桥梁感兴趣的他,希望提高对木拱廊桥营造技艺的认识,以便将来能利用专业所长传播廊桥文化。

寿宁县文化馆馆长郭冬庆说,与十多年前“人去技绝”相比,寿宁县的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的传承困境已有好转,但整体上仍不容乐观,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传承人群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因此这项非遗的传承一定要打破“传内不传外”的传统方式。

“只要年轻人身体好、肯吃苦、有文化,我很愿意向他们传授造桥技艺。”话音刚落,郑多雄便带着学员到武溪廊桥施工现场继续“培训”,他深知廊桥营造技艺的传承还得靠下一代。

据悉,此次培训将对技艺掌握能力较强的学员发放培训结业证书、列为寿宁县木拱廊桥传统营造技艺传承人,并择优推荐为省、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优先推荐参与寿宁木拱廊桥工程的建设。

非遗扎根民间,生命力源于不断的演化与创新,在老工匠们悉心守住传统技艺的同时,如何为廊桥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尽一份力?成为寿宁县宣传文化部门及社会热心人士不懈努力的课题。

寿宁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县通过政府投入保障、社会合力参与,致力让非遗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近年来,通过开展以廊桥为主题的摄影展、讲座、传统文化进校园、七夕搭桥节等活动,让廊桥从博物馆、乡村走进城市生活,激发了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我们期待廊桥这一国宝级乡土遗存能从人们的记忆力走出来,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诱人的人文魅力。”该负责人说道。(记者 龚键荣 通讯员 吴苏梅 文/图)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