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原标题: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翠屏湖风光

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工厂化模式生产银耳

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 菌种培养室

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不锈钢气泡清洗机代替手工清洗,大大提高了食用菌清洗效率。

一朵“百亿菇”兴起一座城

▲热泵烘干机代替传统锅炉烘干机,既节能又环保。

海峡网5月5日讯 (闽东日报记者 陈莉莉 龚键荣 通讯员 杨远帆 文/图)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为食用菌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环境。在这块土地上,古田人善用独特的资源禀赋,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古田模式”拓宽拓深。

通过标准化生产、精细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古田建起食用菌全产业链体系,推动食用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5月6日至7日,第二届中国(古田)食用菌大会将举行,届时全国食用菌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将齐聚“菌都”,共谋发展之道。

工厂化生产提质增效

5月3日上午,吉巷乡北垱村曲斗自然村的一座菇棚菌香飘溢,菇农吴利明将一袋袋新鲜银耳装车,准备运往烘干厂加工。

吴利明自小与食用菌打交道。他还记得,过去的烘干设备简陋且效率低下,每逢银耳采摘季,一家人便忙着削菇蒂、清洗、烘干银耳,一连四五天缺眠少觉都是常事。现在,吴利明只需通过微信或电话联系,就能让专业团队上门服务。

“菌种、菌包由专门的工厂供应,银耳烘干、贮存、销售由专业团队来包办,我们只负责种菇。”吴利明说,专业化分工带来了生产效益的明显提升,过去一年只能种一两批银耳,如今一年种四批也不在话下。

吴利明的“种菇经”是古田食用菌“县域工厂化”生产的一个缩影。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古田食用菌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原辅料销售、菌种供应、菌包生产到产品烘干初加工、运输、贮存等所有环节的专业化体系,这些投资量大、专业化程度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环节由公司和专业合作社经营,菇农则从事栽培、管理、采收等生产时间长、劳动力密集的环节。

近年来,古田县除了不断完善县域范围的“工厂化”生产模式,还积极推动天天源、益禾、晟农等食用菌工厂化项目建设,实现了银耳在单一企业的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

吉巷乡永安村是古田县235个食用菌专业村之一,这里的老菇农继承了古田传统的食用菌种植工艺,新菇农则在创新生产方式上取得显著成效。

记者在益禾农业银耳工厂化栽培厂房看到,通过智能综合监控系统,工人可自动控制菇房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使银耳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一年四季全天候生产。

“我们公司投建的现代化菇房可以24小时保持恒温恒湿,空气净化水平达到万级标准,生产用水达到直接饮用标准,在这个环境下出产的银耳品质、口感都提升了不少。”福建省益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剑说。

与看天吃饭、依赖人工的传统种菇模式相比,工厂化生产突破了食用菌季节性生产的限制,为规模化生产优质食用菌创造了条件。

为进一步提升食用菌产业链生产环节的科技水平,古田县还通过推进智慧食用菌平台系统项目建设,让菇房管理更加精细化、智能化。

去年,古田县建宏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全县范围内率先为菇房配置生产可视系统及物联网控制系统,管理人员不仅可以在系统前端控制菇房,还可利用电脑、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测与遥控,大大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管理效率。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据统计,目前古田全县70%的农户从事食用菌生产经营,600多家企业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经销、机械等相关环节,300多家合作社经营范围涉及食用菌产业,食用菌全产业链产值超过100亿元。

产业补短板强链条

循着古田食用菌产业链条,记者从生产端走到加工端,看到环环相扣的生产流程正在向更高层次升级。

当下正是银耳收获季,主营食用菌烘干业务的古田县芳海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一片繁忙,烘干厂内的14组热泵烘干机马力全开,对新鲜银耳进行集中烘干。

令记者好奇的是,有别于传统烘干厂热气腾腾、烟尘滚滚的环境,这里竟不见明火,也没有难闻的气味。芳海合作社负责人郑春海笑道,传统的锅炉烘干方式效率低、污染重、隐患多,合作社自去年开始全面应用热泵烘干设备,实现了工厂环保生产与产品品质提升的“双赢”。

食用菌在烘干前还有一道清洗工序,过去多由人工完成,不仅费时、费水、费力,清洗效果也差强人意。为了提升清洗效率,芳海合作社向县里一家食用菌机械设备研制公司采购了不锈钢气泡清洗机,这台设备可实现鲜银耳传送、浸泡、冲洗、沥干的全程自动化操作。

“现在清洗银耳可省事多了,只要将银耳放置在传送带上,约50分钟后就能上架烘干了。”郑春海说。

改造升级清洗、烘干设备,需要投入不少资金,可郑春海却认为这笔账划得来!据其介绍,使用热泵烘干机与热力回收器后,烘干1斤鲜菇消耗2.2度电,较之前节省约20%的电力;使用气泡清洗设备后,清洗4万斤鲜菇需要30吨水,较之前节约了40%的水量;加之政府对推行清洁能源替代的加工企业给予设备补贴与用电补贴,一年算下来,节省不少开销,还减少了污染排放。

芳海合作社积极推动设备升级是古田县推进食用菌产业链补短板的缩影。去年,古田县政府出台《古田县促进食用菌全产业链发展十五条措施》,以政策扶持为引领,着力在产业链上抓弱项补短板,全面提升产业链各环节装备水平。

“全国食用菌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古田县作为全国最大的食用菌产销县,只有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不断延伸加工链条,不断加强服务保障,才能稳站中国食用菌产业高地。”古田县食用菌产业管理局局长余新敏表示,古田食用菌产业的转型升级已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即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

优化一产,加快建设完善标准化的原材料供应、菌种生产、菌包生产、产品初加工一条龙全产业链核心区,推进各环节实现标准化发展;

深化二产,打造食用菌工业园区和工业走廊,扶持开发精深加工系列产品,推进烘干初加工改造提升,加大扶持机械设备制造和菌需物资生产,完善产业链的配套服务;

强化三产,做大做强食用菌电商产业,完善食用菌社会化服务体系配套建设,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休闲观光产业和烹饪美食文化。

科研力量百花齐放

2018年,古田县种植食用菌14亿袋,鲜品产量87万吨,生产品种达37个。其中,银耳产量35万吨、产值17亿元,占据全国90%以上的市场份额;茶树菇、猴头菇、海鲜菇等品种继续在全国市场保持优势地位。

古田食用菌产业连年取得亮丽成绩,背后的技术支撑从何而来?

自上世纪60年代末以来,古田人以人工段木栽培银耳为起点,先后突破银耳瓶栽、银耳袋栽、香菇室外袋栽、竹荪生料栽培、银耳棉籽壳代料栽培、黑木耳南方栽培、茶树菇菌种和配方创新等技术,在全国率先掀起了银耳、香菇、竹荪、黑木耳、茶树菇生产的“五次浪潮”。

古田老一辈菌菇人孜孜追求科技创新的精神绵延至今,逐步形成现在专业科研院所与民营科研院所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一个集食用菌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开放平台,内设产品检测中心、栽培中心、菌种改良中心等“七中心”。

据研究院副院长魏胜营介绍,现有的27人常驻专家团队中既有食用菌高级专业人才,也有生产高技能人才,先后承担了农业农村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省发改委等课题16项,直接联系辅导8家食用菌企业、研究所、专业合作社,示范推广了真姬菇(又称海鲜菇)、羊肚菌、白芦菇等15个品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研究院培育的真姬菇品种“闽真2号”在全国获得大面积推广,覆盖福建90%以上的真姬菇产区,广受市场青睐。

魏胜营说,真姬菇菌种选育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新品种“闽真3号”虽然产量高、味道鲜,但由于市场已普遍接受“闽真2号”的白色性状,对浅灰色的“闽真3号”认可度并不高,因此专家团队正专注于“闽真4号”的选育工作,以期兼具前两代品种之所长。

在菌种选育与改良新技术领域,古田食用菌民营科研院所是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

古田县兴华真菌研究所由已故袋栽银耳发明人戴维浩创立,目前在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优质银耳菌种Tr01、Tr21均出自这里。不仅如此,该研究所在各类食用菌制种技术研究、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产品加工等领域均有建树,为古田食用菌产业带来巨大效益。

前些年,戴维浩的儿子戴伟鸿继承父业,持续进行菌种选育、源种保护工作,每年为菇农提供优质银耳菌种达50余万瓶。

据了解,古田现有食用菌民营科研院所32家、菌种场108家,2012年以来共获得食用菌类相关专利113件。

余新敏表示,为占领食用菌实用技术研发的制高点,古田在发挥本县各类技术人才作用下,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持续在食用菌人工栽培新菌类驯化、食用菌新品种、栽培管理新技术、产品加工储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与此同时,将继续完善“研发单位——园区——企业——农户”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使各项新技术迅速形成生产力。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闽韵传承,研旅古今”——首届福建研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