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史鹏飞

扶贫不只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

穿行在闽东大地,峰岭耸峙,丘陵连绵,海岸蜿蜒。福建省宁德市历史上因为自然环境所限,经济社会发展一度滞后。而如今,宁德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脱贫榜样。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惊世之变?

上世纪80年代,宁德地区所辖9个县中有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是省级贫困乡镇,一度被列入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提起那时的宁德,人们普遍用“老、少、边、岛、贫”形容。面对闽东贫困落后的实际,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期间,坚持用脚步丈量大地,通过深入调研提出扶贫先扶志的重要思想,强调要树立“弱鸟先飞”的意识、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开启了闽东扶贫开发的壮阔实践。经过30多年的接力攻坚,宁德贫困发生率已经降至0.028%,不仅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更走上了产业富民、产业强市的发展新路。

宁德发展之变,变在精气神。大到一地发展,小到一户脱贫,贫困落后不可怕,怕的是安于现状;艰难险阻不可怕,怕的是畏难退缩。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弱鸟先飞”意识、“滴水穿石”精神、“行动至上”作风、“四下基层”制度,为宁德摆脱贫困指明了发展方向,激发了干部群众锲而不舍、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决心高了、志气鼓了、思路活了、态度变了,使当地贫困户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更深度改变了闽东大地面貌,造就了今天的闽东气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数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靠的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措施,靠的是全党全社会的强大合力,靠的也是贫困群众坚定的脱贫意志、滴水穿石的奋斗韧劲。无数地区的脱贫经验证明:扶贫不只是要帮助贫困群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更要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人穷志短、不思进取,观念落后、被动依赖,思路闭塞、随波逐流……只有彻底转变这些观念,激发出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扶贫“输血”才可能起作用,产业“造血”才可能有未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实干兴业,美好梦想才能照入现实。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宁德基层干部王绍据的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真实反映了宁德赤溪村的贫困情况。当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由此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走进今天的赤溪村,鳞次栉比的房屋、干净整洁的村容,呈现出盎然生机。实现美丽蝶变的赤溪村,是宁德的缩影,也是中国的缩影。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凝结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体现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决心。这样的精气神,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我们发展的根本动力。

(作者为人民日报新闻协调部记者)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6日 第 05 版)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知名电竞企业遭“跨省执法” 超4亿资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