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宁德新闻
分享

柘荣县:“活”了非遗 “火”了乡村

被剪纸元素装点的靴岭尾村(受访者供图)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走在柘荣县各街区、乡镇,很容易发现剪纸等非遗元素与当地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柘荣拥有世界、国家、省、市级非遗20项,涵盖剪纸、白茶、紫砂壶等制作技艺,马仙信俗等民间习俗,布袋戏、评话等戏剧曲艺。近年来,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双向奔赴”下,一座座非遗传习所接连成立,一件件文创产品脱颖而出,非遗传统技艺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剪纸“剪”出增收路

柘荣县城郊乡靴岭尾村,一座被刀剪艺术气息环抱着的村庄。村内设有形形色色的剪纸传习馆、体验馆,剪纸元素融入庭院立面、田间地头,漫山剪红在白墙灰瓦的映射下显得分外美丽。

原先的靴岭尾村并非此番图景。“话说前几年,群众有怨言;村庄容貌脏乱差,裸房灰楼随意搭;群众收入靠的啥,几坵田来几株茶;软弱涣散出了名,谈起发展没信心。”城郊乡小板凳宣讲队的这段快板词,讲述的就是这座村庄曾经的样貌。

变化始于2018年。彼时,柘荣县委组织部提出“导师帮带”制度,由现任城郊乡党委书记袁宗昂挂点靴岭尾村。经过充分调研,袁宗昂发现,靴岭尾村拥有超过400年的剪纸文化底蕴,剪纸在当地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他认为,这背后蕴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

瞄准“清新乡野,文创田园”的思路,靴岭尾村第一步要做的,便是深化剪纸技艺的大众化传承与创新。2018年3月31日,靴岭尾村举行了首期剪纸培训班开班仪式。全村的男女老少几乎都来了,大家很好奇,剪纸这项传统技艺究竟能带给村庄怎样的改变?

“我们从村民熟识的灵芝、蘑菇、太子参等题材入手,以此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柘荣剪纸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平芳说。目前,靴岭尾村已陆续培育剪纸能手30余人,其中7人正式申报县级非遗技艺传承人。

村民对剪纸的认同感、参与度增强,也通过剪纸实现在家门口就业。靴岭尾村以支部领办合作社及企业的形式,成立4家公司实体,由村集体、村民、乡贤入股,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共享发展成果。

除了传统室内摆件,当地正在探索剪纸春联、金银箔剪纸以及剪纸铝板户外装置等一系列剪纸原材料和剪纸表现上的创新;还根据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推动剪纸与书画艺术、装修装饰、动漫等领域相结合,开发更多文创产品。目前,全村文创关联产品产值达400多万元,剪纸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

另一方面,剪纸元素也有机融入了当地载体空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如今,靴岭尾村已蝶变为年游客量超过10万人次的网红村。锚定“中国剪纸第一村”目标,靴岭尾村还将争创集艺术研究、人才培育、创意设计、生产加工、展览展销、研学体验为一体的国家级剪纸文化产业示范园,进一步探索“剪纸+文旅”的乡村振兴路。

彭鼓“敲”出新村庄

柘荣县富溪镇霞洋村同样凭借非遗出圈。这里闻名遐迩的竹钉鼓(又名“彭鼓”)制作技艺,被列入宁德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的应用场景众多,包括祭祀、寺庙道观、舞蹈戏曲、民俗活动等。早年工匠制鼓多用铁钉,容易生锈。清代光绪年间,霞洋村工匠彭朝榜受浙江泰顺鞔鼓艺人启发,将鼓钉用材改良为竹钉,一来竹子不容易吸水,更加牢靠;二来山林间广泛种植毛竹,便于就地取材。这项技艺由此传习百余年。

霞洋村党支部书记彭赵速,是竹钉鼓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据其介绍,制鼓主要分为选料、制鼓身、牛皮处理、蒙鼓面、封鼓仪式等五部分,涉及20多道工序,其中最难的莫过于牛皮处理。“鼓面制作选用的是牛皮,以黄牛皮为佳。首先要将牛皮进行浸泡,春夏约三四天,秋冬则五六天,直至牛皮变软、有韧性。紧接着要剔除皮面的牛毛与赘肉。这道工序尤其考验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刺穿牛皮,用力不足则刮不净杂物,影响鼓的音质。”彭赵速说。

制作一个直径60厘米的竹钉鼓,经验丰富的老匠人都得耗费至少8天时间,收入并不稳定。于是,这项需要长期沉淀与磨砺的技艺渐渐遭遇冷落。

2015年,在外打拼的彭赵速听村民提起竹钉鼓制作技艺面临失传风险后,毅然选择返乡坚守老本行。他意识到,唯有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传统技艺方可实现自我造血。于是,霞洋村开始探索“支部领办企业+庭院经济”发展模式,在村里修缮制鼓工坊,针对手工制鼓流程相对较长的特点,公司将制鼓工序拆解,以计件方式对工匠进行付费,每年可为村民增收6000元以上,产品的质量与数量都得到显著提升。

“父辈那代工匠更多是被动承接订单。我在想,能否通过创意革新,推动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彭赵速的推动下,支部领办企业积极开展校地共建、企业共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学子多次深入霞洋村,帮助打造“小彭友”文创标识,助推开发鼓凳、首饰盒、文具等一系列文创产品;在与厦门文创公司携手之下,霞洋村积极开展竹钉鼓文创直播活动,试水海外市场。

以竹钉鼓非遗技艺传承为纽带,霞洋村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下足功夫。该村先后实施传统建筑修缮、河道生态修复、全面绿化工程等项目,打造美丽庭院;将彭鼓文化植入硬件提升工程,建设彭鼓主题馆、彭鼓制作非遗工坊,房前屋后处处可见彭鼓元素;“小彭友”文创标识微景观被省乡村振兴局评为2023年度美丽乡村微景观。

令彭赵速欣喜的是,去年,有两位大学生看到村庄的发展,也回到故乡投身非遗工坊的运营。“看着从小钟爱的传统技艺发展壮大、后继有人,对我们而言是最大的慰藉。”彭赵速说。(本报记者 尤方明 通讯员 陈丽彬)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