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蕉城区飞鸾镇一家企业里的工人在加工处理大黄鱼。福建日报记者 王毅 摄
东南网10月8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储白珊 潘抒捷 郑璜)对于宁德乃至整个福建而言,大黄鱼不仅仅是一条鱼。
从濒临灭绝到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大黄鱼复兴的背后,是闽人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大智慧。
攻关育苗关键技术
通体色泽亮黄、肉质细腻鲜嫩,大黄鱼曾得到众多文豪诗人不吝才思笔墨的赞颂。可竭泽而渔式的过度捕捞,一度让大黄鱼濒临灭绝。
“遭遇两次大围捕后,到20世纪80年代,科研人员想把大黄鱼从‘濒危名单’拉回来时,困难重重。”海水养殖生物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刘家富回忆道。
刘家富,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曾十年如一日,利用尚存的大黄鱼亲鱼进行人工繁殖。第一批鱼苗育出,站里经费却严重短缺,加之社会上对“大黄鱼有没有人工养殖的价值”尚存争议,科研工作几乎半途而废。
1988年12月,刘家富鼓起勇气给中共宁德地委写了一份《关于开发闽东海水鱼类养殖技术的报告》,建议加强对大黄鱼等闽东珍贵海水鱼类资源保护、发展网箱养殖并以星火计划予以支持。
时隔不久,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批示了。
批示中,习近平不仅支持把网箱养殖珍贵海鱼当作星火计划发展,还提出要集中资源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大黄鱼不能人工养殖的问题。
大黄鱼批量育苗科技攻关就此加速——
1990年,104万尾鱼苗成功育出,大黄鱼驯养终成现实;
2000年,闽东地区大黄鱼育苗超10亿尾,养殖产量3万吨,基本实现了产业化。
“重生”的大黄鱼,让福建人真切地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弥足珍贵。近40年间,宁德的科技工作人员每年采捕、保活一批当地野生大黄鱼幼鱼,驯养培育成原种亲鱼,扩繁原种子一代苗种,一部分用于海区放流以增殖天然资源,另一部分进行养殖以提高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至今,大黄鱼育种技术已历经四次更新迭代。宁德现有90多家大黄鱼育苗场,大黄鱼育苗量超30亿尾。
这几年,宁德依托大黄鱼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与厦门大学、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密切合作,组成联合育种团队,完成“富发1号”新品种选育,并实现了大黄鱼基因组育种全面“芯片化”。
“宁芯”系列芯片,还共享给国内大黄鱼遗传育种科研单位和企业。目前已有9家科研院所和企业使用“宁芯”,累计完成上万份大黄鱼样本基因型分析。
借助信息化手段,大黄鱼育苗和养殖昔日“凭经验”,今日“看数据”了。
规范养殖提升品质
盛夏时节,船行三都澳海域,眼前是绵延不绝的新型渔排。渔排用的是深水抗风浪塑胶环保网箱,箱里水面宽阔,箱体平稳安全。看着大黄鱼争先恐后跃出水面抢食的欢腾景象,丰收的喜悦感油然而生。
其实,大黄鱼在实现量产之后,还曾经历过一次阵痛。
宁德海岸线长达1046公里。伴随着水产养殖的澎湃热潮,粗放养殖和无序扩张产生的海水污染,迅速反噬着人们手中的“鱼饭碗”。
“那时候家家户户养大黄鱼,却缺乏环保意识。鱼的产量激增,价格却明显下跌,渔民没得赚。”宁德聚宝盆渔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大财说。
2018年起,宁德集中开展海上养殖综合整治攻坚。两年间,全市海域被重新划分为禁养区、养殖区和限养区。哪里可以养、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等问题从体制上得以解决。
易产生海漂垃圾的木质小网箱,也全部改换成塑胶大网箱了。陈大财公司的网箱,改造前每口深3米、长宽各3米,改造后每口深10米、长宽各23米,箱体下面还有很深的海水。“大黄鱼有地方撒欢,我一年下来收入也翻番。”他说。
越来越多育苗场主也加入求变、焕新的队列。他们将20多平方米、1.5米深的育苗池扩至近300平方米、3米深,变清水培养为浑水培育,用自动投饵喷枪取代人工投饵。大黄鱼原本不到40%的育种培育成活率,现在接近70%。
渔排上的科技手段也多了。陈大财的渔排建有光伏板,能储存电,昼夜不间断供应。5G移动网络连接着智慧监控杆,养殖户在生活屋里就能察看渔排情况。三都澳白基湾的“海上社区”,有配备化验室的渔医院,养殖户随时可带着鱼来问诊,检验员现场就能用显微镜观察,专家还能进行远程会诊。
好水好设备,好鱼还能卖得更贵。这几年,陈大财瞄向更高端的消费市场。他在三都澳覆鼎屿附近一片形似锅底的海域建了两张更大更深的围网,将网箱中1斤以上的“好货”搬来这里,停掉饵料、偶尔投喂活虾,如此再野化一年,才打捞出网。
“大围网一张能放十几万尾大黄鱼,每尾鱼1斤能卖100多块钱。”老陈眯着眼笑道。
释放潜力延伸链条
大黄鱼产业兴旺,可不只靠海上牧场繁忙。
蕉城区飞鸾镇聚集着众多大黄鱼加工贸易企业,家家都是“吆喝”大黄鱼的行家里手。记者走进福建岳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就见展厅里几组客人正在样品区挑选,二楼7间洽谈室座无虚席。
“每一条大黄鱼,都被贮藏为一道来自深海的‘阳光’。”公司副总经理周志强的产品介绍诗意十足、诚意满满,“我们是深耕大黄鱼20年的老品牌了。醇香、糟香、三去黄鱼鲞等品类常年销往东南亚、韩国、日本、欧美等地。这几年也加速拓展国内市场,在衍生产品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再用上电商直销,现在黄鱼鱼丸、鱼浆、饺子馅配套、即烹类预制菜都卖得很好。”
大黄鱼还“游”上了互联网,当上了“旅游大使”。三都澳的渔民,养鱼卖鱼都可以开直播。福安的下白石、霞浦的七星、蕉城的秋竹、福鼎的安仁等新渔村,水清景美,人们在渔排上盖起一座座漂亮的海上民宿,走上渔旅融合的新发展路子。中国(宁德)大黄鱼文化节已经成功举办七届。
从苗种繁育、人工养殖到加工销售、渔药饲料、渔机网具、仓储物流、旅游餐饮,这条完整的大黄鱼产业链产值已超200亿元。“宁德大黄鱼”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国最具影响力水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大黄鱼还在加速“游”向辉煌。这两年,宁德陆续出台《大黄鱼产业发展蓝皮书》和两项地方标准《大黄鱼塑胶渔排网箱养殖技术规范》《养殖大黄鱼等级评定技术规范》,护航大黄鱼产业的技术领先和标准领先。
一辈子犁波耕浪的闽东人民,将永怀赤子之心守护好这片海,为大黄鱼产业更加繁盛而不懈努力。
记者手记:因地制宜念好“山海经”
福建日报记者 潘抒捷 郑璜 储白珊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解决吃饭问题,不同地域应当立足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找到合适的食物获取方式。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物产丰富的省份。这就要求我们跳出那些“土里刨食”“以粮为纲”的传统观念,以大食物观重新审视土地、农业与粮食,让广大群众不仅有得吃、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置于大食物观视域下,我省发展壮大沙县小吃、宁德大黄鱼等特色产业,既见证了“先天不足”的八闽大地成功逆袭,更体现了从“粮食”到“食物”的与时俱进和丰富创新。
大食物观也是大资源观。过去,粮食生产主要依靠耕地,山多地少是绝对劣势。如今,山林、海洋给出耕地给不了的食物,劣势变身独特优势。沙县小吃看似简单,可仅一盅炖罐,却涉及牛奶根、多花黄精等药材,反映出山林能够提供丰富的“森林食物”。同样的,一条宁德大黄鱼成为天南海北的美味佳肴,也是江河湖海供应“海洋食物”的具体体现。我们并非只盯着“一分田”,也把目光放到“八山一水”,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宜菌则菌、宜药则药、宜渔则渔,不断提高各类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大食物观也是大市场观。无论沙县依山开发“森林粮库”,还是宁德傍海打造“蓝色粮仓”,生产只是其中一步,关键要打造全产业链条。看沙县小吃,从起初开遍全国的夫妻店,到转型为现代企业并邀请上下游建设产业集群园区,再到村企合作依托小吃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看宁德大黄鱼,从前期科研攻关与推广,到中端养殖,再到后端精深加工及销售贸易等,无不体现以政策为引领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坚持。我们充分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作用,用好有形和无形“两只手”,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好满足群众食物消费需求。
大食物观也是大生态观。“大食物”绝非“大开荒”。实际上,拓展食物来源,前提是保护好生态环境。实践中,大黄鱼养殖曾因无序扩张经历过海水污染的阵痛,从而引导大家树立起环保意识。另外,沙县则依托科特派的“一对一”“点对点”服务等,努力为落实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驾护航。我们始终把山水林田湖草沙视为一个整体,深入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资源潜力与承载能力,在善待大自然馈赠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多元食物供给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
靠山唱山歌,靠海念海经。在食物供给充裕的今天,我们依然要多打大算盘、多算长远账,立足资源禀赋唱好“山海经”,把农业多样性资源开发成优势特色产业,把“土特产”做成“大文章”。
责任编辑:赵睿
- 宁聚英才 智汇闽东 | 2024年宁德市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果展火爆来袭2024-09-26
- 2024年中国流动科技馆福建巡展宁德柘荣站正式启动2024-09-05
- 宁德姑娘林思彤 勇夺巴黎残奥会标枪铜牌2024-09-04
- 福建宁德:古田发展领“菌”产业的竞争力何在?2024-08-30
- 宁德市:推广新农机 山里耕好田2024-08-30
- 周祖翼赴宁德霞浦福鼎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调研2024-08-30
- 墨韵传情 福建柘荣举办柘台游氏仙姑祈福文化交流活动2024-08-28
- 宁德市蕉城区:海上田园文旅兴2024-08-27
- “大咖”云集宁德 共话不锈钢产业发展新蓝图2024-08-23
- “钢”强!宁德好钢 锻造荣光!2024-08-22
- 最新宁德新闻 频道推荐
-
中广核福建宁德核电站5号机组主体工程开工2024-10-0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