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方言是地域传统文化的载体,滋养和传播着地方文化。不同的方言代表不同地方的发展历史,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在几千年文明史中,逐渐形成了北方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语及闽南语等八大方言区。

闽北语又称“建州话”,以建瓯话为代表,分布在建溪流域,包括武夷山、建瓯、建阳、松溪、政和、浦城南部、南平北部、顺昌东部等县(市、区),以及宁德地区周宁、屏南二县西部边界的小部分地区和台湾小部分地区,使用人口约占汉族人口的1.2%左右。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普通话的普及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闽北方言的生存空间日趋狭小。在推广普通话的前提下,正确处理、保护闽北方言,可以让更多人不忘记家乡的声音,不丢掉与生俱来的地域标签,不失去一方水土的文化。为此,建立闽北方言档案,保护和传承以闽北方言为基础的地方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一、保护闽北方言的意义

(一)方言是地方文化的基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

方言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和基因,人们用方言交流可以增加地域优越感。闽北方言的始祖,无疑是在闽北生长的古闽越人使用的土语。翻开闽北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原始先民在武夷山、建溪和富屯溪沿岸生息、繁衍,逐步形成了鲜明地方特色的闽北方言,反映了闽北的文化方式、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传承着闽北丰富的人文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脉。方言与地方的民间音乐密不可分,是地方戏曲的灵魂。如在闽北多地流行的南词戏、木偶戏、游春戏、十番鼓乐,以及流传于延平一带的南剑戏,邵武、光泽、泰宁等地的三角戏,浦城的马灯戏,光泽的马灯舞,松溪的赣剧,政和的茶灯戏等,都是在闽北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民间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和影响面,分别被列入国家或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方言是民族的记忆,具有独特的语言价值。

方言是语言的活化石,对于研究古代语言面貌乃至古代历史、文化、风俗等都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方言,不但可以考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历史变化,还可以根据方言的各种成分来构拟古音体系,了解历史文化情况。例如我们熟知的俗话“活到老,学到老”,在闽北语中说成“食届老,学届老”,反映了汉民族对吃的重视程度,因而生动形象,更具有生活气息。

(三)方言充满生命力,是普通话词汇丰富发展的源泉。

方言贴近生活,比普通话更生动有趣、形象传神,方言中充满鲜活生命力的词语,是普通话词汇丰富发展的重要源泉。闽北的广大劳动人民总结创造了许多谚语,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如“烂泥不会扶得上墙”,就是运用人们生产劳动中所遇见的常见现象来比喻没有培养前途、又不上进的人,你再用心去拉扯他,也不成气候。闽北是中原文化进入福建的“文化走廊”,流传在这里的谚语除本地口耳相传下来之外,还有许多各地传播进来而又融汇于当地的谚语、俚语、俗语、歇后语。

二、闽北方言的现状

随着我国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和“外语热”的兴起,原本丰富多彩的闽北方言正日渐衰微。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闽北方言的发展空间不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及行政管理和政治宣传的需要,普通话成为很多场合通用的语言,闽北方言正逐渐退出经济和政治舞台,多限于家庭生活中使用。据调查,闽北上世纪40-5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口中还能听到纯正的闽北方言;60-70年代出生的人偶尔说方言;80年代出生的人方言能力低下;90年代出生的能听懂方言但不会说;2000年以后出生的不仅不会说也听不懂方言了。同时,城市孩子的方言能力比农村孩子要差。

(二)以普通话为主流的交流日趋密切。

近几十年来,闽北交通便捷、通讯发达、经贸往来和人口迁移频繁,不同地域的人际交流日益密切。而闽北方言的巨大差异阻碍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这些外来人口多为成年人,学习当地方言有一定困难,缺乏学习当地方言的积极性,而普通话成为必然选择。

(三)人们对闽北方言缺乏认同感。

多年来,普通话在中小学校园强势推广,一些学校明令禁止师生在学校讲方言。政府在推广普通话活动中,常见“说普通话,做文明人”等宣传标语,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也大力推广普通话。有些人对闽北方言认识不足,认为方言仅是市井俚语,而忽视了方言背后的文化价值,认为方言土俗、粗鄙、难登大雅之堂,甚至说方言者被视为缺乏文化教养,于是人们在公共场合羞于使用方言。

三、保护和传承闽北方言的建议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根本基础。当前方言的濒危性促使我们必须尽快通过文字和音像记录的方式,建立闽北方言档案,使闽北方言得以保护和传承。

(一)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方言保护。保护传承闽北方言必须有良好的社会氛围,需要得到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因此要加大闽北方言的宣传力度,提高对闽北方言的保护意识。媒体文化宣传者多反映一些地域文化的作品,以激起广大民众用好本土方言的兴趣,为保留闽北方言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武夷山市电视台的《悠悠说武夷》和浦城县电视台的《讲古》,就是运用当地方言讲述的节目,对保护和传承闽北方言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二)用文字记录闽北方言。闽北方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有计划、有步骤地投入经费,开展闽北方言的保护工作。积极组织力量,开展方言采集,收录具有闽北地方特色的方言词汇、谚语、歇后语、俗语、故事等,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编辑出版闽北方言书籍。发动研究方言的专业人士,开展闽北方言课题研究;还可通过保护地方传统曲艺的形式挖掘方言,撰写闽北方言学术论文,以各种文字记录的形式建立闽北方言档案。(三)建立闽北方言音像档案库。闽北方言的声韵调不同于普通话,有很多发音不能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表述,而古老的乡音随着年长老人的离世将逐渐消失湮灭。为此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便捷的数码技术,将老人的乡音记录下来。可以寻找一批方言纯正的当地老人,通过朗读字、词、句和说唱、语音故事、民间歌谣、戏曲等方式进行录音、录像,制作音频、视频档案,建立起内容完备、形式多样的闽北方言音像档案库,把地道的闽北方言系统、完整地记录和保存下来。

(吴敢利)

责任编辑:黄小群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全省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工作会议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