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原标题:南平建瓯兴起农业科技浪潮:农业长“智慧” 农民尝甜头

海峡网4月14日讯 “从这里出去的蔬菜水果都会贴上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就可进入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平台,从而了解到作物的生长地块、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信息。”4月11日,建瓯市翠松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荣怒看着长势喜人的花菜、黄瓜、火龙果等,高兴地说。

建瓯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中国果菜标准化建设十强市、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县、国家级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县。从田间作物到设施蔬菜,从种植业到养殖业,时下,一场以互联网为主要动力的农业科技浪潮正在建瓯农村大地蓬勃兴起,以智能、精准、科学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农业,让越来越多的农户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

智慧变革力促农业结构调整优化

“应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掀一场智慧变革。”2013年8月,翠松公司从小松镇定高、湖头等村流转土地1100亩,一期投资4300多万元,新建600亩高标准现代化的温控连栋大棚、3000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3个容量800吨蔬菜速冻冷藏库,同时建成集生产管理、专家咨询、远程诊断、产品追溯、产品推介为一体的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管理体系。

通过物联网改变传统的农耕方式,是翠松发展智慧农业的亮点。“公司在水肥一体化总控室安装了一体化计算机和自动缓冲洗机,然后利用物联网技术控制灌溉和过滤水,调节温水、冷水使用。”派驻企业的科技特派员朱国兴说,总控室不仅和办公室联网控制,还与省农科院联网,让农业专家通过远程视频诊断农作物病虫害,并为客户实时提供所定制的大棚蔬菜种植、施肥、除害等现场画面。

“这些项目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大、带动能力强,对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起到积极作用。”建瓯市副市长黄洪河介绍,近年来,建瓯坚持以科技为引领,高起点、高标准抓好蔬菜温室大棚建设,同时,搞好大棚蔬菜产业的区域布局,培养专业村、特色村,促进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蔬菜种植面积35.2万亩,蔬菜总产量64万吨以上,年销售收入15.5亿元,蔬菜产业规模和生产水平居全省各县(市、区)之首。

农民从传统生产者转为生产经营主体

建瓯作为闽北唯一的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2016年,该市启动建设总投资8.2亿元的电子商务产业园。目前,电商园已完成投资4.24亿元,建成钢构物流集配中心6000平方米,快递分拨场1.3万平方米,露天堆场、停车场8834平方米。同时,该市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服务、供应等物流体系,打通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开辟镇、村级物流中转区135个,覆盖率62.2%。截至目前入驻电商企业65家,去年电商线上交易26亿元。

“平台已和6个乡镇、7个农村合作社达成合作,从去年9月起,已销售蔬菜2000余万元。”谈起“侬拍拍”农产品交易平台,工作人员说,“客户对基于‘互联网+’的交易模式并不陌生,但增加了拍卖功能的交易模式很新鲜,而且在手机上随时都可竞价进货,手指轻轻一点,省去商家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通过互联网,不仅能买到全国各地的东西,还能让自家生产的农产品卖出去,越来越多的农民“触网”生金,正从传统的单一生产者向生产经营主体转变,懂生产、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正在壮大。

“基地翠冠梨产量35万公斤,一个多月就销售一空,电商平台占销售总量的四成,而且效益比往年要好。”玉山镇惠津翠冠梨种植示范基地负责人刘兆辉说,基地与电信部门合作,在梨园安装6个高清摄像头,通过通信光纤设施接上互联网,坐在家里就可24小时实时监控500亩果树生长、病虫害疫情、工人操作是否规范等情况。客户也随时能通过网络看到梨园基地的实时监控录像。翠冠梨搭上“互联网+”快车,开始了全新的营销模式,带动全镇种植翠冠梨3256亩,年产翠冠梨1250吨。

为补齐品牌建设短板,建瓯把名牌带动提升到智慧农业发展的战略高度,通过树品牌、创名牌,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效益。该市规范公共品牌使用,对部分农产品生产单位授权使用建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对农产品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提升建瓯蔬菜品牌知名度。截至目前,全市共有“三品一标”获证企业43家,“三品”认证面积5.8万亩。

当前,建瓯正着手建设集生产、检测、监管、追溯于一体,覆盖40多家龙头企业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一场涉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改革正在建瓯展开……(记者 赵锦飞 通讯员 魏剑生)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奋进在教育强省的大道上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