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原标题:延平区洋后镇大禄村:“鱼稻共生”促进村民增收

“老刘,捞这么多鱼呀?”

“下午家里来客人,这稻花鱼肉质细嫩,味道香美,我给大家加个菜。”养殖户刘忠贵憨厚地笑着说。

日前,笔者走进洋后镇大禄村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刘忠贵正在稻田里忙碌着。

什么?你好奇他怎么会在稻田里捞鱼?大禄村第一书记许大东给了我们答案。

“咱们大禄村是延平区乡村振兴试点村,为了多渠道促民增收,2018年,区畜牧兽医水产局省级科技特派员连金珠、杨运义到访大禄村,建议农户引进稻花鱼养殖。”许大东介绍道:“去年,稻田养鱼项目共有33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3户,共投放21000尾湘云鲫鱼苗,种养面积达到92亩。”

稻花鱼项目改变了传统稻田单一种植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来源。鱼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有降肥、降药的效果,提高水稻品质。水稻为鱼提供良好栖息环境,改善鱼肉的口感。二者相互促进,在不改变农民种植水稻习惯的基础上,促进村民增收。

刘忠贵就是该项目的受益者之一。他高兴地告诉笔者,去年,在各级科技特派员指导下,水稻价格提高了,稻花鱼的价格也涨上去了,村民实现了增收。今年再接再厉,加大投入,做起了标准化养殖建设。

“今年鱼池全部用水泥,加高加固,池塘每亩至少十平方米以上,深度都在80厘米以上,新做的鱼溜也是80乘以40厘米。有了标准化建设加持,可以保证今年的水稻长势更好,养出的鱼质量也更上乘。”言语间刘忠贵对今年的水稻和鱼双丰收充满希望和信心。

如今,在各级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大禄村稻花鱼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副主任何国森介绍,“鱼稻共生”养殖模式,给鱼类和稻谷都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中,鱼沟和鱼溜的设计要因地制宜,稻田水浅时,鱼可在沟中活动;气温过高,可游入鱼溜避暑。

“插秧要保证水位大概是5到10公分,水不能太深,太深会导致秧苗不仅长得慢,而且可能插不住。秧苗插下去5到10天后,才可以逐步加水,后期再放鱼苗。”在田间地头,何国森就稻田养鱼的水深、鱼沟、鱼溜及鱼坑设置等方面对养殖户进行指导。

据了解,2018年稻田养鱼现代农业综合种养项目为当地每亩带来850元左右的增收,实现了现代农业的生态增绿、村民增收、村财增加。今年,在各级部门以及科特派指导下,大禄村进行180亩规范化标准化的稻田养鱼项目建设,有望实现“千斤谷、百斤鱼”的目标。

许大东满怀信心地说:“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下一步,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规模,把稻田鱼和稻花米进行品牌化包装,把生产车间、加工车间办在村里,以‘支部+公司+贫困户’的模式,进行统一加工、包装、销售,通过线上电商平台,线下与超市进行对接,把现代农产品质量优势转变为价格优势,切实让贫困农民得到增收,让贫困村的村集体经济得到壮大。”

当晚,杨运义在大禄村村部为养殖户们进行稻鱼综合种养的专题培训,从田间工程建设、鱼类放养与水稻插播、管理措施等技术层面为村民答疑解惑。(王丽娜)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