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2018年的天河巷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1992年南平天河巷旧貌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现在的杨真新区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1995年延平杨真堂民房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南平汽配厂宿舍旧址上建起的创世纪小区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1997年南平汽配厂宿舍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建瓯市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持续推进青云、龟山、齿轮厂、通仙门棚户区改造,龙船塘二期和水南回拨地安置房建设。图为建瓯市龙山小区保障房外景。 (魏剑生 摄)

南平:从“蜗居”“安居”到“宜居”

走进位于建阳区西区生态城的居民住宅区,高楼耸立,绿意盎然,仿佛走进了一个小型花园城市。西区生态城是建阳区委、区政府实施城市北接西拓战略的重要发展区域,规划总用地面积3.85平方公里,可容纳居住人口约6.3万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 (丁晓雄 摄)

从虚脚楼到木屋,从瓦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住房的变迁,是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进步的影子。新中国成立70年来,闽北人民的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虚脚楼 旧木屋

担惊受怕夜难寐

虚脚楼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南平沿河住宅的“标志”,立长柱数根,半腰穿斗架桁,半临实地,采用杆栏式结构搭盖而成,一般为二层或三层建筑,第一层为斜坡空间,二三层为住宅,因其一半虚,一半实,故得名“虚脚楼”。

许多南平人的住房记忆,就是从虚脚楼开始的。连片的木屋虚脚楼,既怕水,又怕火。一间不足十平方米的房间,往往要住一大家人。屋外下雨,屋内盆盆罐罐接雨;为了防火,每天有专人穿堂入户巡逻;木屋易斜,还得找专业人士将房子拉直……提起片瓦之下担惊受怕的日子,老人们的记忆均带着苦涩。

“火柴盒” 待不住

半夜室外打地铺

虚脚楼之后,城镇居民开始住上土木或砖木的房子,清水墙,方块型,中为通道,两边相对设置房间,或单边设长廊,廊后前后两间卧室,名曰“套间”,通道及廊宽仅1米,室内面积8-10平方米,成为“火柴盒”式建筑。

这种“火柴盒”宿舍,一家十来口挤在里头,天热时屋内根本待不住,不得不到室外打地铺;屋里没有卫生间,每天早上各家各户端着尿罐去公用卫生间,成为一道带着味道的“风景”;家里没有自来水,人们不得不到就近的小河挑水,或者到供水站购买一担1分钱的水。

改旧城 建新房

居民住进小高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我市兴起房地产开发建设。各县市结合旧城改造,不少新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1988年,南平市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14个试点城市之一,全市共有中央、省、地、市级459个单位30062户参加房改。至1994年,全市累计建房745.49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29年总和的1.5倍。

1994年末,南平10个县(市、区)城区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321.6万平方米。由于城市人口逐年增加,用地更显紧张,城市住宅已向集门市、办公和住宅为一体的高层、大体量、多功能发展。此时期,住宅空间更加适用,追求大客厅、小卧室,装修也越来越现代化。

市场化 选择多

宜居梦想成现实

1998年6月15日,全国房改工作会议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起,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建住房原则上只售不租。福利分房制度结束,南平市的房地产事业,迈向了全新的市场化时代,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显著改善。1998年住宅商品化时代开启时,南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只有8.8平方米,到2018年,南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46.5平方米,是20年前的5.28倍。

近30年来,我市房地产市场循序渐进,稳中有升。全国各大房企纷至沓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高层住宅、花园洋房、精装房、别墅……南平市民在居住上有更多选择。2018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达到365.53万平方米,是1998年的14.3倍;日均销售商品房1万平方米,按每套100平方米计算,日均销售商品房100套。

现如今,我市建立起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百姓从“蜗居”到“安居”再到“宜居”,幸福指数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网记者 张莎

百姓说变化

建阳区莒口镇马伏村村民周宝英:

大约在40年前,我们一家住在农村,房子很小,一间35平方米的屋子,住五口人。做饭的地方挨着床,用餐时就把床沿当凳子,吃饭睡觉在一张床上解决。一到梅雨季节,墙壁就渗水,地板黏糊糊的。现在好了,全家搬到了城区的居民住宅小区,118平方米的屋子,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应有尽有,房屋采光也好,打开窗户通风凉爽,晚饭后还能到楼下小公园散散步。再也不用过那种夏天潮湿、冬天透风的日子了,屋子宽了,我们心里也亮堂了! (周心婷 整理)

浦城县融媒体中心办公室主任徐赵浦:

小时候,我住在浦城县九牧镇蒋坑村一个不通公路的偏远自然村,居住条件十分恶劣。1998年,我刚参加工作,在九牧镇中垄村教书。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我们一家花光了所有积蓄,把家搬到了蒋坑村所在地,因为没钱,装修陆续花了三年时间,但是终于是搬出了大山,一家人都很开心。2007年,我调到了镇中心小学,这时家里的条件已经好多了,我也完成了人生另一件大事——结婚,于是我又把家搬到了镇上,买了一套三居室的房子好好装修了一番,住进了新房。后来,为了小孩读书和自己的工作调动,2015年,我们又在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住进了现代化的小区。40多年时间,我经历了三次搬家,房子越搬越好,生活也是越过越有滋味。 (袁野 整理)

建瓯市民张记华:

我们家现在的房子是两房一厅一卫一厨,电热水器、吸油烟机、抽水马桶等一应俱全。做梦也没想到,每月只交几十元钱就能住上宽敞明亮的保障房。走进小区,楼房整齐,路面干净,绿化带里草绿花红,让人赏心悦目。我和妻子都是下岗工人,下岗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微薄,还要供女儿读书,以前,我们一直住在城郊工厂两间35平方米的宿舍里,2016年12月底,我们住上了新楼房,女儿也大学毕业,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有了改善,日子过得更有奔头了。 (魏剑生 游华贵 整理)

顺昌县房地产管理所副所长梁凯:

新中国成立之初,顺昌城内仅有居民住宅491幢。改革开放以来,住房建设高潮迭起。1985年,顺昌城区住房面积66.83万平方米。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顺昌城关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和房地产业兴起,2005年城区住房面积101.19万平方米,2017年增至351.88万平方米。70年来,群众住房从土房、木瓦房向砖木、砖砼、钢砼、框架逐渐过渡,楼层也逐渐增高。在规划设计上,从无到有,从在原址原拆原建,到小型住宅区、大型住宅区;居住环境上,从楼与楼“手握手”见缝插针式的无序建房,到注重容积率、绿化率、楼间距等指标,再到绿化环境等基础配套提升,群众住房由“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转变。 (池亮亮 整理)

延城市民卢新凯:

以前我一直是租房子居住,由于腿脚不便,工资不高,结婚后与妻子孩子一起租住在十平方米的单间里。2013年底在南平中心城区第六批廉租住房配租选房仪式上抽中了一套位于杨真新区320#楼的廉租房,次年1月7日到物业签合同拿钥匙,4月16日就入住了。这套两室一厅的廉租房每平方米租金仅1.1元,每月只要交房租70余元即可,阳光好通风也好,住起来很舒适。感谢住房保障这项民生政策,让我这样的困难群众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安居梦”。 (张莎 整理)

(本组图片由范崇智拍摄)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财金协同 助企共进”福州水部街道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