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南平光泽县:村里有产业 村民有钱赚

村民在采摘烟叶。

南平光泽县:村里有产业 村民有钱赚

技术员指导陈金明(中)种植木耳。

编者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发展有可持续经济支撑,乡村振兴才能科学、持续、健康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产业、有持续性收入的脱贫才是真正的脱贫。

面对“一年认路、二年上路、三年就走路”的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届和“一年相认、二年恋爱、三年才登门”的产业漫长形成过程,看看光泽县寨里镇桥湾村是如何走出一条真正让群众受惠、腰包鼓起来的产业发展之路,为脱贫攻坚和乡村发展提供内生动力的。

“青壮年远走他乡,老年人寂寞彷徨,小孩子渴盼爹娘,婆娘们独守空房,村也荒,田也荒,不知这里是故乡。”这曾是一些偏远山村的窘况。如今,地处偏远山区的光泽县寨里镇少数民族村桥湾却是一派繁荣兴旺景象。寨里镇党委书记揭水才说,桥湾村之所以能村美、业兴、人旺,关键在于数任村干部一任接着一任抓产业。有了产业就能留住人,留住了人,就留住了振兴乡村的底气。

冒着风险,壮大产业发展

三层混砖房向着田畈,房前绿树林立,树下花圃鲜花绽放,水泥路从门前横过,这就是桥湾村王家排组雷年忠的家。据村干部说,老雷在县城还买了一套商品房。老雷说,如今大女儿在家招了女婿,小女儿也嫁人成了家,日子过得很幸福。老雷还有20亩地烟稻轮作,他说只要政策允许,会一直种下去,因为他家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得感谢这一产业。

时间回到1997年。那时桥湾村虽有万亩山林,却早被砍成了荒山,只种人均1亩多的田,够吃不够花,村集体穷得连村干部的补贴也发不齐。现在镇安办上班的李志龙那时是桥湾村委会主任。他说,人穷无义,村穷无力。好事实事没钱办,村民不把村里正眼看,年轻的外出找“钱”途,留在家的种完几丘田没事做就打麻将、喝酒穷作乐。

“村里要是有个让村民增收、集体也有收入的产业该多好。”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郑双凤和村主任李志龙想到了一块:把烟稻轮作产业抓起来。

于是,他俩冒着失败的风险,赴烟区取经后,自己建起烤房,率先在全镇搞起了烟稻轮作。连续两年亏本,他们不放弃,直到全村600多亩田都搞起烟稻轮作,建起了66个烤房,使村集体年增收达10万多元,全村村民户均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

当时上有老母,下有两女,住破屋,过穷日子的雷年忠沾了烟稻轮作产业的光,从小烤房6亩地做到如今大烤房20多亩地,用卖烟叶的钱“头年买摩托、二年盖洋楼、三年再加层”,还为两个女儿完成了学业成了家,提前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日子。

接力前任,培育后续产业

高耸的甑橄山横跨两省。南面是福建省的桥湾村,北面是江西省的双圳林场。紧挨南面山脚的是沙丘小组陈金明的黑木耳种植基地。10月上旬,正值黑木耳种植季节,今年种了2万筒黑木耳的陈金明正和妻子忙着挑筒下田排架。说起种黑木耳,陈金明说,这要感谢刘小明,没他带头,桥湾就没这个产业。

刘小明是2009年至2012年的桥湾村党支部书记,他搭档的村主任是王和添。虽然是“铁打的村部流水的‘村官’”,但他们把抓产业视为己任,既接力前任的产业,又积极培育后续产业。在争取项目资金完善烟稻轮作的通田道路、水利设施的同时,从浙江引进黑木耳等食用菌种植技术,组建专业合作社,让留守在家想致富无门路的村民能一起抱团做产业。

有了合作社从资金、技术、种苗到产品销路的保障,桥湾成了寨里镇乃至全县头一个食用菌村。全村种黑木耳的村民很快发展至40多户200多万筒,年纯收入达1200多万元,种植户年纯收入少的10多万元,多的几十万元,非种植户仅打工也能赚上几千上万元,不仅打麻将、喝酒穷作乐的少了,还吸引了一大批村民回村参与产业发展或独自创业。

陈金明就是参与合作社种黑木耳的村民之一。靠着种黑木耳,他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把两个女儿培养成了幼儿园园长和一家上市企业的销售骨干,还盖了砖混房,买了小车,有了资金后办起了养牛的家庭农场。

回乡创业,项目一个接一个

“黄金满地铺,只怕凡人没功夫。”原来听不懂这句话的郑邦财终于明白了,村上有不少赚钱的产业和项目,只要人不懒都有钱赚。

桥湾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373户、1720口人,有2363亩耕地和1.7万亩林地,是个距县城42公里、距镇所在地22公里的偏远少数民族村。现任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王卫生说,在这种地方兴业,除了脚下这片土地,别无选择。所以对引进的项目,只要有形成产业的可能,不管是谁手上做的,还是有不尽如人意之处,都要把它当宝贝一样珍惜。

在此理念的指导下,从2012年当村主任至现在的书记、主任一肩挑,王卫生都抓住完善产业、培育产业不放。给烟稻轮作产业补齐短板,给食用菌产业调整结构,还牵头成立箬叶加工合作社,把原来林下废弃的箬叶变成村民增收的“绿金叶”。

每年6至9月,近百个劳力上山采箬叶,1天能赚三四百元,人年均增收1万至2万元,老人和体弱妇女在厂里选箬叶,4个月也能赚个七八千元。

在家门口就有赚不完的钱,让外出打工的村民重新认识了家乡,纷纷回乡创业。现在桥湾村除了烟稻轮作、食用菌、箬叶等产业外,还有大棚蔬菜、稻花鱼、山地鸡和肉牛等规模化种养项目。像王家排组的郑邦财那样的“零工族”都成“忙不开”的俏劳务,一年劳务收入都能赚个三四万元。据了解,桥湾村共700多个劳力,原来是2/3在外打工,现在是2/3在家投身乡村振兴大业。2017年,桥湾村全村贫困户实现脱贫,2018年县级贫困村摘帽,去年桥湾村集体收入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000元。

感言>>>

为“一任接着一任干”点赞

村级发展离不开好的带头人,脱贫摘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有好的带头人就能带出产业来。有产业农民有钱赚,村集体有收入,业兴人和,人和村旺。

但眼下的现实是:村级组织三年一换届,产业并非短短三年能形成。

抛弃“各人自扫门前雪”和“后任不管前任事”的狭隘意识,除了像桥湾村干部那样的担当境界外,还需从评价体系层面发力,给予“为前任补短板”和“未竟事业”等隐性政绩应有的评价。

让桥湾村的“接力”精神开出更多的花、结出更多的果。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饿了么联合和番丼饭等10家品牌为外卖骑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