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种植再生稻,第二季省去了翻耕、育苗、插秧等流程,节本增效的效果十分明显!”日前,南平市级科技特派员、浦城县临江镇农技站站长潘日明带领农技站技术人员对“隆金优1212”再生稻示范基地进行头季实割测产验收,测出该再生稻品种平均每亩头季稻湿谷产量近700公斤。国内领先的项目成果让基地农户马芳华乐开了花。

科特派制度在南平已连续推行了22年,创新工作做法不断涌现,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夷山燕子窠生态茶园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很好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经验,继续加以完善、巩固、坚持;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作为科特派制度的发源地,总书记的嘱托为南平市深化该领域改革创新树立了牢固信心。

在闽越山水米业负责人钟安森看来,浦城虽然拥有悠久的水稻种植传统,但比起大平原产米区,不具备体量上的竞争力,必须依靠科特派带来的技术优势,做好精品化的文章。他在县科技局帮助下,向南平市申报了引入4位指定农科院专家的需求,并得到了充分支持,这促使其下定决心在2019年返回浦城,沉下心为家乡农业发展尽一份力。该科特派团队平均每周前往企业1次以上,至今已筛选检测土地2000余亩,引入试种稻谷20余种。

随着南平市近年来不断创新科特派选派机制,传统的政府“拉郎配”正向着需求方与科技人员双向选择精准对接转变,服务模式也由“单人单点”转向了“组团联动”。目前,除192名市级企事业单位下派的专技人员和个人科特派外,还有169个市级重点项目团队、15个法人科特派、9个行业服务团,309个省级团队科特派和11个法人科特派活跃在南平市基层。通过团队与个人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工农业技术与经管文旅结合,一批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梯队正在形成。

“基层提出需求、市县主动认领、省里统筹安排,这是我们搭建的‘菜单式’服务供给模式,为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了更多服务农民、经济实体的着力点。”南平市科技局科特办主任林扬告诉记者,为支撑这一体系,南平市还注重发挥众多科特派服务平台的作用。

近期,借助闽东北协作契机,南平市建立了1500万元规模的“科技特派员资源化学产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由市科技局、武夷学院、相关县(市、区)及其园区、企业共同出资,以创新助力企业破解关键技术难点,目前已申报评审16个项目。而在南平建立的首家科特派学院,已举办省内外培训班6期,培训近700人,并与北京国农科技特派员创新服务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此外,全市共有139个乡镇和53家重点企业建立了科特派工作站,90%的建制村建立了科特派服务点,累计建立的科特派工作站和科特派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已达300余个。

此外,科特派服务云平台、“慧农信”专家库等线上平台的出现,也为加强科特派在线管理、绩效考核提供了有力抓手。按照科特派提供服务、组织培训和回答农户咨询成效情况进行的积分制管理和对应奖励,极大鼓舞了科特派群体干事创业的热情,2020全年内共实现服务农民超2万人次。闽越山水米业的科特派团队,便在近期为当地另一家农户解决了土壤病害菌问题,“慧农信”专家库对服务联动性的提升功不可没。

“为激发创新创业氛围,推进‘三产’融合,南平市鼓励科特派以技术入股、技术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林扬告诉记者,目前已受理通过县级备案的利益共同体共226项。南平市还首创推出3000万元科特派创业风险投资基金,与商业银行合作推出5000万元规模的“科特贷”,通过更便捷、低成本的线上普惠金融服务,为科特派和服务对象干事创业注入了“金融活水”。

南平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平将继续围绕“四个巩固”,即巩固发源地优势、巩固精准选认模式、巩固全产业链服务、巩固利益联结机制,深化科特派制度改革创新,使其在服务乡村振兴和南平市“3+4+5”产业集群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报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吴勇君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