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产学研融合 松溪百年蔗重现新生机

百年蔗母株石碑 福建日报通讯员 李典利 摄

东南网5月23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赖昊拓 通讯员 林清辉 吴琦欣)本月,松溪县在该县郑墩镇万前村征地20亩,投资1200万元,开工建设松溪竹蔗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专家科研楼和具有研学功能的标准化糖厂等项目。据松溪百年蔗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周志强介绍,这是“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去年底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以来,当地推动百年蔗品牌建设和产学研融合的一项关键举措。

来历不凡

百年蔗栽培系统之所以入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由于其栽培系统历史悠久,松溪先民摸索的蔗杆砍收时间与方法、蔗叶盖畦防寒技术、深耕破垄(畦)技术、萌芽期栽培管理技术、施肥技术、间作套种等高超技术,凝聚了丰厚的智慧与文化。

百年蔗是世界甘蔗宿根年限最长的品种,种植于清代雍正四年(1727年),已有近300年寿命,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仍然保存的传统制糖竹蔗品种。据《松溪县志》记载,松溪先民利用百年蔗发达的竹鞭根系在松溪两岸固沙防洪,不仅为良田筑起了一道道防线,也使下游建溪、闽江的水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闽北种蔗制糖始于公元前202年左右的秦汉时期,《西京杂记》中记载闽越王进贡汉高帝的“石蜜”指的就是蔗糖与牛乳的混合制品。元明清时期,竹蔗种植与蔗糖贸易盛况空前,与当时闻名的九龙窑瓷器、松溪茶叶一起漂洋过海,输出到东南亚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上世纪80年代,百年蔗逐渐被国内外选育的糖蔗新品种取代,栽培面积快速减少,一度处于濒危边缘,在松溪种植面积最少时仅剩下0.7亩。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等现代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甘蔗产业卡脖子问题,百年蔗的强宿根性、蔗龄长等科研价值日渐凸显,培育出含糖量高、保健功能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甘蔗新品种成为可能。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推动下,百年蔗种植规模逐渐扩增到1500多亩。

全线出击

近日,在百年蔗的“娘家”——松溪县郑墩镇万前村的加工厂,一批完成熬制和包装的蔗糖正在装车,准备运往浙江龙泉、福建宁德等地销售。据加工厂老板吴庆有介绍,在百年蔗砍收期,加工厂每天能收购30吨到35吨百年蔗,收购价在每吨1000元左右。

据了解,像万前村这样的加工厂,在郑墩镇就有6家。除在万前村建成的蔗糖加工厂、红糖手工熬制观光基地等,还有在邻村落地的百年蔗酒厂、糖多酚提取厂等,这些业态有效拉长了百年蔗产业链,使万前村获评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和中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我现在种植百年蔗2亩,产量达到2.5万斤,每月增收1000多元。”万前村村民王仕营说。

近年来,松溪县把竹蔗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引进实力企业规模化发展竹蔗产业,提升竹蔗产品的附加值,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目前,郑墩镇百年蔗种植面积达800亩,其中万前村的种植面积由原先的50多亩增长到400多亩,产品线由单一的古法熬制红糖发展为工艺独特的百年蔗朗姆酒、茶点蜜饯、蔗饮料、面膜等多元呈现。河东乡、旧县乡、渭田镇等松溪县9个乡镇(街道)也先后种上百年蔗。

此外,百年蔗的科研价值也正实实在在地令百姓受益。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技协的“松溪甘蔗科技小院”先后于2018年、2020年落地松溪,在开展科研的同时,也为当地百年蔗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持,以百年蔗蔗渣作为有机肥助力茶叶、食用菌生产的试验也在进行中。

各界护航

“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一次宝贵的发展契机,去年12月我们邀请了网红‘乡愁’沈丹团队加入到百年蔗产品推广中,实现百年蔗的品牌增值正当其时。”周志强说道。

松溪县委县政府为把百年蔗这一稀缺的在地资源利用好,早在2017年,便成立了百年蔗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并于2018年成立全资国有企业民盛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蒋华良院士工作”站,依托“民企带村”机制,负责县域科学扩种、“百年蔗”品牌孵化、知识产权保护、产业平台搭建、康养文旅打造等工作,促进百年蔗产品多样化深层次科研和多渠道市场化运营。

去年,“百年蔗产学研协调领导小组”升格为“百年蔗保护与发展领导小组”,并得到松溪县委书记、县长挂帅。依托于百年蔗产业的闽北稀缺资源学术会议和百年蔗文化节,已分别举办了四届、五届,百年蔗园和相关产品已成为全县人民最为珍视的“金字招牌”。在品牌的赋能下,协调发展的一二三产业在古老的植物上“开花结果”,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