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南平新闻
分享

“自己动手才发现,要将泥土塑成一个合乎比例的建盏,可真不容易啊!”近日,在南平市建阳区八仙岭龙窑建盏文创基地,来自回龙中心小学的学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建盏体验课,特别是动手实操环节,激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感悟。

面对“双减”,乡镇学校如何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为乡镇学子构建五育并举、全方面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建阳区回龙乡交出一份接地气的劳动育人答卷——在劳动中发展学生身心、回归教育本真。这次建盏体验课,就是回龙中心小学“一主多元,协同育人”特色劳动教育模式的缩影。

以躬行实践为向,打造劳动教育新课堂

“双减”研学促成长,最美课堂在路上。

“让学生直面真实的生产生活,亲历劳动过程,才能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回龙中心小学校长刘利华介绍,学校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划分成块,由班主任指导并匹配专业辅导员,按照“每周一节劳动教育课”的课程安排,组织全体学生依次完成翻土、除草、播种、浇灌等劳动实践活动,从书本走进生活,在体验中收获。

组织劳动的过程中,教师带着学生挖地、种菜,在交流中增进了师生感情。刘利华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课堂中更好地教学打下了基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思想教育和劳动知识的渗透。

此外,通过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学生可以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在亲近土地、贴近劳动的过程中,从好奇好玩到全身心投入,从茫然无措到熟练上手,在各自“三分自留地”上感受汗滴禾下土的过程,吸收成长养分。

以在地文化为本,延伸劳动教育新空间

劳动有丰富的内涵和形式,劳动教育也并非千篇一律。

在探索劳动教育新生态的实践中,回龙乡立足当地传统葫芦画的特色文化,有机整合原有的经典诵读、工笔画、书法等特色课程,打造“一校一品”课程,创新开发了以葫芦为主线的乡村学校少年宫及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种植的葫芦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教具”,让学生们在种植、管理、收获、创作中感受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当地不断丰富拓展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所,灵活运用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增加劳动教育的多元性。

非遗建盏体验课就是回龙中心小学劳动教育结合在地文化的创新课堂。作为建阳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建盏已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建盏课堂的学习和实践,除了让学生了解建盏非遗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更能增强学生乐学、善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年轻一代热爱家乡的情怀。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一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刘利华说,“双减”呼唤教育回归本真和初心,劳动教育则是要培养“手中有活、眼中有光、心中有爱”的孩子,培养“真善美”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回龙乡计划不断拓展劳动育人的新场景,为孩子的成长赋能添彩。(本报记者 姚雨欣 通讯员 张文琦)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南平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漳州:国道G324项目A2标段东环拼宽顺利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