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39号钢吊箱成功吊放 本报记者 念望舒 摄
昨日13时许,一个重达1400吨的钢吊箱,被浮吊吊移至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B0-B26段39号墩定位桩上方,通过仔细对位,这个“大家伙”顺利下放。据了解,这是公铁大桥开工至今,下放的最大钢吊箱。
2个月量身定制
“39号钢吊箱长36.7米、宽24.1米、高12米,重1400多吨,需要在和平村码头进行零件加工后,再运至海上施工平台上拼装。”中铁建大桥工程局福平铁路四标段二分部工程部部长池中波介绍,整个过程耗时2个月。
记者了解到,39号墩处于北东口水道桥的主通航道上,是该线路的主桥墩所在位置,因此钢吊箱需要“量身定制”,最大限度满足施工需要。
池中波介绍,制作过程中,除了对钢吊箱进行优化设计外,项目部用专门的测定仪器对钢吊箱进行检验,确保质量过关,万无一失。
7小时步步为营
在吊运钢吊箱过程中,天气和潮位是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为此,调度人员、测量人员们从清晨5时30分左右就开始准备,观察潮位和天气,对钢吊箱进行了试吊。
“实际操作会有许多不可控的因素,要保证正式吊运时不受大风影响,就要进行多次试吊。”池中波说,从试吊的情况来看,早上的风力较小,对移动钢吊箱的影响不大。
早上7时20分左右,潮水达到最低的位置,39号墩的钢护筒也露出了水面。“开始吊运。”随着一声令下,浮吊伸出两支“钢臂”把钢吊箱从海上施工平台加工区慢慢吊至海平面上方,依次平移经过43号、42号等平台,朝着39号墩位前进。
由于起重船不具备行船动力,整个运送的过程,需要在起锚船的协作牵引下,超过2000吨的浮吊才能海上缓慢前行。记者看到,起锚船、浮吊、起重船紧密配合,在海上“步步为营”,小心翼翼前行。
“这是项目部第一次吊运如此巨大的钢吊箱,难度很大,任何一次操作失误,都有可能导致失败。”池中波说。
24根桩精准定位
随着起重船顺利靠近39号墩钢平台,现场施工人员绷紧的心稍微放松了一些。然而一刻也不能松懈,如何精准下放也十分关键。
在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后,起重船经过起钩、移船、对位、下沉几个步骤,通过不断的调整,让钢吊箱的底部与位于海平面上的24根桩顺利对位,缓缓下沉,最终顺利吊放。
据了解,为了保证吊放的准确性,项目部专门把其中一部分桩基设计为定位桩,每个定位桩都对应钢吊箱底部的一处接口,保证安装精度。
“39号墩处于北东口水道桥的中间位置,对全线来说,工期最紧,是一项重要的控制性工程。”池中波说,钢吊箱用于深水桥墩施工,安装成功后,为承台施工提供作业面,在钢吊箱内进行钢筋绑扎后浇筑桥墩混凝土,待混凝土成型后,再把钢吊箱侧面的模板拆除。
责任编辑:黄小群
-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
平潭澳前北路最后800米打通 进入全线施工状态2016-10-18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