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船制造现场
平潭四面环海,自古以来渔民先祖仰仗海的鼻息,小心而又勇敢地在海上讨生活。他们在与风浪的搏击中,接受大海的考验和馈赠。造船打渔,是他们求生的技能和本能。然而,随着机械化造船业的发展,手工造船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手工造船技艺也日渐式微。
日前,记者辗转联系到手工造船的老师傅吴自雄,在他的团队施工建造木船之时,来到了他们的制作现场。
人数锐减 仅余四五十人
在吴自雄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苏澳镇民主村澳口的旧造船厂。刚进入大门,一艘即将完工的木船便豁然展现于眼前,长十余米,底部修建已经完成,数名师傅正在船的两侧施工。
记者细细观察着老师傅在现场的施工制作过程。只见他用刷子刷起一团灰状物,填进船侧大大小小的缝隙上,一遍一遍地刷紧压实,随后再塞进细麻皮,用工具不断地敲实、磨平。手法娴熟,动作有力。
“这是在用桐油灰进行船体填缝,以防止船身漏水。磨平之后还要再上一层桐油,确保木缝处进不了水。”老师傅吴翊新说,自己今年70岁,从事手工造船已有50年了。
在吴自雄的团队里,除了吴翊新,在船头划线的阮存平今年58岁,拿着斧头做船外栏的吴前茂今年74岁……这些老人正是民主村的最后一批造船匠。虽然年老,但是个个手脚麻利,劈材、捶打、锯割、划线,利落极了。
“造船是民主村的传统技艺,整个民主村原来有300多名造船匠。如今,行业不景气,改行的改行,搬走的搬走,目前村里仅剩四五十名老师傅,多数都已达六七十岁之高龄。”阮存平感慨道。
辉煌不再 年收入仅三千元
吴自雄口中的造船厂,其实是一块半露天的空场地,面积约计200余平方米,地上堆放着长短不一的废旧木材,周边围墙高低不一。如果不是立在场地中央尚未完工的木船,很难想象这里是民主村昔日辉煌的造船厂。
“造船在民主村是一个传统手艺,世代相传。以前要造船大家都到这里来,不仅仅是周遭村庄的渔民来我们这造船,福清、长乐等地的渔民也会来这造船。”吴自雄说,这个造船厂的历史已超过40年,见证着民主村造船行当的兴衰,“现在随着政府对出海渔船资质条件的规范、捕鱼时间的要求以及铁皮船等现代船只的出现,做木船的已经越来越少了。”
“前几年生意好的时候,一年能够做上200多天,收入可达三四万。现在一年不如比一年了。今年做船、修船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个月,收入也只有三四千。其余时间,除了种点田地,都在老人会里度过的。”吴翊新说,现在来做船的渔民越来越少,造船匠是想做却没得做。
后继无人 技艺传承成难题
施工木船的主人是小练岛的渔民郭重福。由于原先用于出海的木船已经使用了五年多,到了该换的时间,郭重福便决定到民主村定做木船。
“一艘木船船壳完工要花上7万元,加上发动机等全部完工后的费用跟铁皮船差不多。”郭重福说,虽然现在多数人用铁皮船,但自己还是喜欢用木船。“个人喜好问题,我觉得在捕鱼时木船更好用,铁皮船不小心碰到了容易受伤,油漆也容易掉,木船就不会了。”
“木船和铁皮船各有各的好,但是现在用铁皮船的比较普遍。”吴自雄说,时代的迅速发展,让手工制作木船的技艺传承问题成了难题。“木船被铁皮船代替是时代的趋势,这门手艺学了也少有用武之地,加上这些年,年轻一辈没有人来学,这门技艺怕是再过几年就要消失了。”吴翊新感叹着。
责任编辑:赵睿
-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
美爆了!平潭再现“蓝眼泪” 绚丽如阿凡达2017-04-1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