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原标题:平潭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见成效 大棚种植将成发展重点

平潭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见成效 大棚种植将成发展重点

田里一片绿油油,马铃薯长势喜人

平潭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见成效 大棚种植将成发展重点

西红柿丰收,农户脸上挂满笑容

望着位于中楼乡大坪村八百亩即将丰收的马铃薯,农民林辉心里乐开了花,今年他通过应用我区推广的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预计可以让马铃薯产量较往年增加五六百公斤。

近年来,我区通过对农业生产基地实行定时监测、推行产业化发展等新模式,生态农业发展迅猛,不仅提高了产量与品质,也提升了经济效益,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推行绿色生产 提升品质

日前,记者跟随林辉来到他种植马铃薯的田地里,只见苗壮叶大的马铃薯叶在冬日的暖阳下,显得格外有生机。林辉告诉记者,在茂盛的马铃薯叶下,马铃薯的长势更为良好,能有如此长势要得益于种植前采用的小奥妙。

“这批种子在还没下地前,我就用药拌种,三天后才下地,经过实践,发现有拌种的苗长出来更壮。”林辉说,他还种植了最新培育的闽薯一号。

“针对马铃薯、番薯、花生等重点粮食作物,我区每年都进行各类品种的小面积试验,选取最适合种植的农作物品类,在2016年试验后,去年大面积推广的马铃薯品类是闽薯一号,它可防止病虫害。” 蔡宗信说,此外,我区还大力推广有机肥,通过政府补助的方式,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

据悉,自2017年以来,我区大力推行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引进新品种、施加有机肥、政府补助等措施,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其中,2017年化肥使用量实现下降5%的目标。

推广大棚种植 实现增收

除了马铃薯类粮食作物通过先进的农业技术,达到增收的效果外,我区还大力推广温室大棚养植技术。日前,农户游天金的大棚种植基地迎来又一轮小西红柿的收成,田地里的农民都忙着装载刚摘下的果实,准备发往超市及外地售卖。

温室大棚种植不仅可实现多季种植,还可以保护蔬菜免受病虫、大风等困扰。“首先在肥料上,我们采用有机农家肥,都是自己酿造的肥料,配合太阳能杀虫灯和粘虫板,减少病虫害,少打农药。”游天金说。

据悉,目前我区共有约300亩大棚养殖基地,主要以茄果类农作物生产为主。“采取大棚种植,受天气影响小,品种多,品质好,产量高,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种植方式。”蔡宗信说,目前,我们正通过技术扶持、项目资金补助等方式,推动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在平潭发展,相信大棚种植将成为未来平潭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重点。

发展品牌农业 效益凸显

通过对农业生产基地实行定时监测、推行产业化发展等新模式,我区生态农业发展步入正轨。现在平潭的农户产出的不少农作物,不仅可供市民日常饮食需求,还可销往外地。

“今年的马铃薯产量相对往年要好,除了供应平潭的市场,我们已经联系上海、广州、山东等地经销商进行销售。”林辉说,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让我们种植的马铃薯口感好,质量优,成了“抢手货”。

近年来,除了马铃薯,还有西红柿、萝卜、茄子、甘薯等农作物在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下,都开始销往各地,农户的经济效益增长不少。据悉,接下来,我区还将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发展,打造绿色品牌农业。

“打造农作物品牌化发展可推动产品销量,今年我们将制定甘薯产业化发展计划,甘薯在平潭种植面积占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0%左右,是我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目前我们已制定五年的实施规划,今年开始实施。”蔡宗信说,平潭的甘薯几乎不打农药,我们已经申请了绿色商品标认证、绿色农产品认证,未来我们将通过绿色生态的模式,推行品牌化发展,让甘薯成为平潭的名片,从而带动区内更多农作物发展。

故 事

农户游天金:

做新型的职业农民

随着我区绿色生态农业不断发展,农业种植用上了新技术、新机具,农民的种植理念也在不断更新。目前,在平潭,一批懂技术、有想法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涌出,来自芦洋乡的农民游天金就是其中一位,他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使用农业新技术,由一个传统的老农户成功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

在游天金的蔬菜生产基地里,采用的种植方式正是我区大力推行的温室大棚种植,此外,他还拥有十多种大型农业新机具,果蔬自动清洗机、统防统治一体化机等,通过引进新技术、新机具,以提升农业种植效率。

游天金从事农业已30余年,现在他在遇到种植难题时,就通过网上查询相关材料以解惑。游天金还通过所学知识进行农业技术改良,利用自己设计的简易水肥一体机,将发酵的牛奶,通过机器搅拌后,输送到农作物上,达到增产的作用。

“自己搅拌,再把肥料灌溉到农作物,再进行施肥、剖土、盖土,通过这样的方式,肥分吸收量只有20%,而利用简易水肥一体机,肥分吸收量可达80%。”游天金说。

在发展农业方面,游天金常说,一定要跟紧农业发展的新技术、新方式,才能走好农业养植这条路。他说:“我希望我能跟紧时代做农业,做新型的职业农民,并引导一批对农业不感兴趣的人也加入农业种植的队伍中。”

“农业发展到今天,‘农民’的内涵已发生很大变化,强调的是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民学习相关新知识,强调农民用头脑来种田。”区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蔡宗信说。

责任编辑:陈锦娜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萨赫勒三国:退出西共体“不可逆转”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