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平潭新闻
分享

古时的平潭,“四面阻海,非舟不通”。长期以来,岛上大部分人常年与海洋打交道,从事捕捞和养殖,一度靠着“一柄橹桨下大洋”让肇始于这里的海运业几乎遍及全国各大港口。

临海而生,向海而强。平潭是“海运之乡”,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具有发展闽台海运的先天之利。近年来,当地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做大做强航运物流业,劈波斩浪驶向深蓝。

小岛逐梦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四面环海是平潭最大的优势。

相较于仅392.92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平潭海域面积达6064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东北亚和东南亚两个经济板块的连接点,还是环海峡经济走廊和海峡两岸经济圈的中心岛屿,是海上商品集散、停靠、转运的枢纽。

平潭有史记载的船渡可追溯至唐朝。一些地势平缓的澳口便是运输马匹出入、传送给养物品的要处,平潭第一码头就是苏澳钟门下澳底。福州府志引《方舆纪要》提及,“钟门三镇,街衢初成”。

明成化以后,海禁松弛,平潭恢复小规模的海上运输;清时,平潭渡口剧增,潭城、苏澳、旗竿尾等10多个口岸均有渡船往来。1929年,平潭船商集资创建了“建通航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客货轮3艘,定期定点航行省内外。

改革开放以来,海运业由国营、集体企业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以自愿组合、合伙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同享为主要模式的海运联合体。

“各村自发组织,几个人凑钱购买一条运输船,就开始涉足海运业务,多是100吨左右的木壳船。”据平潭船东协会会长高居泉回忆,上世纪90年代后换成了铁壳船,运力增加至1000吨,更多渔村变为“海运村”。

尽管后来受全球市场影响,产业时有起伏,但整体呈上升趋势。据平潭船东协会统计,目前,平潭籍船东注册在全国各地的船舶运力约达到1800万载重吨。

海的儿女,自古勇敢。早期平潭人靠着“一柄橹桨下大洋”拼出了全国“海运大县”。

去年获“福建省优秀民营企业”称号的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正是始于1977年平潭东庠岛的一个家庭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专业海洋施工企业。

“小作坊变身大企业,离不开创新。”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瑞喜直言,公司瞄准技术、装备创新,不断积累施工经验,完成了从传统海工企业到风电巨擘的转型,从最初单一的施工业务到如今具备海上风机安装、海缆铺设、高空及潜水施工、风场运营维护能力。

产业回归

据平潭船东协会统计,平潭海运业的发展带动了3万多名船员、船务公司管理人员的直接就业和10多万人在海运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间接就业,每年为3万多户海运企业投资者创造100多亿元的经济收入。

然而,对平潭而言,日渐兴旺的海运业却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以2015年的数据为例。当年,平潭人在外经营的航运业共拥有船舶运力1200万载重吨,而在实验区注册的仅有13家航运企业、37艘船舶、36万载重吨船舶运力。

差距如此悬殊,造成大量税收流失。

实验区成立后,破题之策出现。2014年,《平潭综合实验区促进海运业发展的暂行规定》出台,后来先后6次对海运业的优惠政策作出修订和完善,鼓励海运业“走回来”。

平潭明辉海运有限公司是首批回归的企业之一。2014年底,公司将总部迁回平潭,短短几年内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如今公司旗下货船总运力达20多万吨。

“过去6年,共计收到实验区发放奖补1460余万元,用于为新增船舶扩充运力,如今公司旗下货船实现满负荷运转。”平潭明辉海运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小明认为,政策对激励企业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具有显著作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真金白银”的支持更显宝贵。

施小明看到了实验区支持航运业发展的力度和决心,更增加了企业经营发展的动力。他正计划购买一艘运力达8万吨的新船,还将不断加密远洋航线,进一步扩展事业版图。

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同样选择了回归,陈瑞喜看到的是新机遇。“仅去年公司的工程船‘顺一1600’就带来12亿元的营收。”

今年3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投促委与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正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就“岚台海上应急救援基地”举行签约仪式。“这是我们在平潭的科技创新探索,将打造集装备研发、装配、试验、保障、培训、交流六大功能为一体的重点项目。”陈瑞喜说。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注册在平潭的航运企业达137家、船舶达452艘、运力达525万载重吨,分别比优惠政策出台前的2014年增长了15.7倍、20.3倍、36.3倍。目前,平潭总运力规模居全省第一。

驶向深蓝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巨大冲击,经贸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如何理解变化、有效应对?

“于不确定中寻找长期趋势”成为不少船东的共识。

平潭综合实验区九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魏可钦正在寻求产业的创新突破口。“今年初,天津完成首票原油保税转口业务,此举有效缓解终端客户的资金压力,降低了整体贸易链的物流成本。”魏可钦认为,拥有“实验区+自贸区+国际旅游岛”叠加优势的平潭,需借鉴发达地区经验,让海运业走出“平潭新路”。

事实是,平潭也在谋篇布局。根据《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将培育壮大航运物流、海洋渔业等特色产业。预计到2023年,平潭航运运力达到550万载重吨。

去年10月,平潭综合实验区投促委甫一成立,就组建海运产业专项课题组,拟打造海运产业综合服务智慧平台,构建集“货主+物流+金融”为一体的国内船舶运输综合服务平台及体系。

此前,已有企业“小试牛刀”。

2017年7月,由携船网(福建)航运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航运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携船网”在平潭上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船东和货主可在线进行运输交易、船舶管理等,实现“网上约船”,签订运输合同全过程仅需3分钟。

“打破船与货信息不对称的‘信息孤岛’,消除价格不透明、结算不及时、找船难、找货难等弊端,推动行业向标准化、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公司总经理陈人强介绍说,截至今年初,“携船网”注册用户超19万人,注册船舶近1.8万艘,入驻企业超6000家。

“我们正加快打造现代智能的安全管理格局,推动形成强劲有力的支撑服务体系。”平潭综合实验区投促委相关负责人说。

就在3月15日,平潭综合实验区投促委举行“一周一签约”活动,签约建设岚船科技数智化供应链服务平台。项目落地后,将整合区内外货主、海运资源,构建集“货主+物流+金融”为一体的国内船舶运输综合服务体系,打造实验区首个千亿产业链,并逐步构建国有控股的航运集团。

本报记者 林霞 张哲昊 程枝文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平潭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闽韵传承,研旅古今”——首届福建研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